本站了解到,时隔三年,4月12日,云南“傣历1385新年泼水节”盛大“开泼”。
许多游客特地赶至云南参与这一“盛宴”。在一些视频中可以看到,几位女子从站满了人的街头路过,无一不被泼到全身湿透。
甚至有人直接将其电动车拦下,边大声笑边一拥而上围着泼,气氛热烈。
但对其中的一些镜头与画面,不同的人们观察角度也有所不同:当地民众、外地游客、泼水节参与者、网络围观者,每个人都身处不同的语境,也会产生不同的观感。
比如,傣族民俗里认为“泼水越多越吉祥”,但在旁观者眼中,泼得眼睛睁不开就像一种“冒犯”;
泼水节的参与者或许乐在其中,但当某段视频被拎出并配上某种特定的音乐,屏幕前的观者又容易产生“义愤”,认为太过分了。
这种语境差,也导致了网民对这件事的看法不一,有人觉得这是一种“羞辱”,也有当地人觉得这其实是“无差别泼水”;
有人觉得女生可怜,但也有人拿出其他新闻图片,证明男性乃至路旁维持秩序的警察在这一天也都不能“幸免”。
事实上,泼水节这种具有情绪宣泄的节庆,已经成了当地一个文化符号。
从社会学的意义上来说,这种狂欢也是一种必要且珍贵的社会仪式,不仅有某种社会心理再造作用,也可以极大舒缓社会情绪。
古希腊的酒神节、古罗马的农神节,一再为后世津津乐道,其原因也正在于此。
我们的泼水节也有类似特征,社会舆论在看待这个节日时,也需要将其还原到民俗语境、当地空间中去。
当然,泼水节也要面临一些“现代化”问题,比如在以往泼水节多用的是盆,并没有水枪这种“攻击性”更强的工具。
那么,这样一个传统节日如何在当代社会生存,同样是个考验。
泼水节是一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现了民间祝福和庆祝。但是,在泼水活动中,应该注重个人隐私和尊重,不得侵犯他人身体或感情。同时,当地政府和旅游机构应该切实加强宣传,倡导文明泼水,保持良好的社会风尚。
游客也应该自觉遵守规则,不干扰别人的生活和旅游体验,共同营造和谐社会。
点击收藏本站,随时了解时事热点、娱乐咨询、游戏攻略等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