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攻略 > 游戏攻略

三国志14公孙瓒势力武将(求东汉末年,各个诸侯麾下有那些将领)

时间:2023-04-10 11:50:25人气:186 作者:未知
蜀汉宏图3挑战版官方版
  • 类型:塔防游戏大小:242.8M语言:中文 评分:4
  • 标签:蜀汉宏图3挑战版在之前二的版本上面增加了很多新的玩...
立即下载

求东汉末年,各个诸侯麾下有那些将领

东汉末年,诸侯讨董
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冀州刺史韩馥. 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
河内郡太守王匡. 陈留太守张邈. 东郡守乔瑁. 山阳太守袁遗.
济北相鲍信. 北海太守孔融. 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
西凉太守马腾. 北平太守公孙瓒. 上党太守张杨.
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再加上曹操的本部兵马.共计18路诸侯.
曹操
曹操是西园八校尉之一,曾只身行刺董卓,失败后和袁绍共同联合天下诸侯董卓,后独自发展自身势力,一生中先后战胜了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张鲁、马超等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但是在南下江东的战役中,曹操在赤壁惨败.后来在和蜀汉的汉中争夺战中,曹操再次无功而返.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封曹操为魏武皇帝.
袁绍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关东州郡起兵讨董,推举袁绍为盟主. 袁绍虽为众望所归,其实很不孚众望.作为盟主,他既不率先杀敌,也指挥不了这支数十万的大军.各州郡长官各怀异心,迁延日月,保存实力.酸枣驻军的将领每日大摆酒宴,谁也不肯去和董卓的交锋.酸枣粮尽后,诸军化作鸟兽散,一场不了了之.
孙坚
孙坚,据传为孙武的后代,县吏出身,因勇敢又有谋略被官府赏识,提拔为军官.孙坚参军后多次成功平定汉末叛乱,又随朱儁征讨黄巾,立下许多功劳,被东汉朝廷封为长沙太守、乌程侯.后董卓乱政,孙坚联合袁术,参加了诸侯联军,征讨董卓,表现最为积极,数次击败董卓的部队;并且斩了董桌的大将华雄,董卓迁都长安,孙坚进兵洛阳,修复被董卓破坏的皇陵后返回鲁阳.
公孙瓒
公孙瓒:字伯珪, 靠自己的才能逐步作到中郎将,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少数民族,做战勇猛,威震边疆.公孙瓒靠自己的军事才能以少胜多,杀死了刘虞,并挟持朝廷使者得到了总督北方四州的授权,分派刺史,成为北方最强大的一路诸侯.公孙瓒与袁绍相争,初期占据优势,但因其只求自保的自私战略,逐渐失去了部下的信任, 在与袁绍的争斗里.易经楼(一种防御,相当战壕)袁绍用计破去.公孙瓒处于被动,最后而死.
袁术
袁术(?-199)字公路,袁绍的族弟,汉末群雄之一.董卓时,袁术负责押送粮草.因妒才而不发给孙坚粮草,使得孙坚被华雄击败.但孙坚及时调整了,最终大败华雄.袁术得到玉玺后立即宣布称帝,曹操、刘备、吕布、孙策四路人马杀向寿春城,大败袁术.袁术逃往汝南,在汝南实在是呆不下去了,逃到寿春后,袁术找人要蜂蜜,却又找不到,袁术大叫道:“袁术至于如此吗?”遂吐血身亡.
马腾
马腾(?-211)字寿成,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汉末群雄之一.是后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三国蜀汉名将马超的父亲.当时各路军阀受命勤王,董卓在率军前往洛阳前,任命马腾与韩遂驻防长安.后马腾被任命为征西将军,屯于郿城.不久后,董卓兵败,马腾的手下与韩遂手下发生摩擦,导致两家失和,率兵相互攻打,先是马腾将韩遂打败,韩遂又纠集了一些人马还攻马腾,杀了马腾的妻子.于是两家成为仇敌,相互攻打.
孔融
 孔融(153~208年),东汉文学家,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文举,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著名的孔融让梨讲的就是他的故事)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年),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他与曹操政治上颇有分歧,终于在建安十三年被曹操所杀.
其他
冀州刺史韩馥. 豫州刺史孔伷.
 兖州刺史刘岱. 河内郡太守王匡.
陈留太守张邈. 东郡太守乔瑁.
山阳太守袁遗. 济北相鲍信.
广陵太守张超. 徐州刺史陶谦.
上党太守张杨.
注:三国志中为14路诸侯,没有孔融,陶谦.马腾,公孙瓒.并且发起者不是曹操,是乔瑁.

揭秘蜀汉十四名将都有谁

蜀汉有多达十四名‬将‬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堂堂蜀‬汉‬,‬‬诸‬葛‬亮‬慧‬眼‬识‬人‬,‬在‬提‬拨‬任‬用‬文‬武‬重‬臣‬的‬问题上‬,‬坚持以‬“德‬才‬兼备”为‬选‬拨‬标准,‬陈‬寿‬的《‬三‬国志》‬对‬诸‬葛‬亮‬的治‬国‬成‬效‬作‬出‬高‬度‬评价:‬“……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现在谨‬遵出‬题‬范围,‬“揭秘”有‬哪‬十‬四‬个名‬将‬:‬‬关张马黄赵世人对蜀汉五虎上将已经有了相当多的了解,我不再哆嗦,只引用陈寿最后的点评:关羽、张飞都被称为万人敌,当世之虎将,关羽报恩曹操,张飞义释严颜,都有国士风范。然而关羽刚愎自傲,张飞暴烈严酷,因此而遭到不幸!马超与西部民族友好,倚仗自己的勇猛,而使家族覆灭,十分可惜!不过他比前两个人还强一些,看来陈寿先生是十分欣赏马超的。黄忠、赵云刚强勇猛,充当战将,与灌婴、夏侯婴是一样的人物吧!‬魏延 马忠 王平 姜维 邓芝刘备的去世,魏延直接受到诸葛亮压制,魏延实在不懂什么叫“忍耐、等待”的韬晦策略,犯了人之大忌,竟然说:“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巜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这是公然轻视统帅诸葛亮的威信,虽然都是为了北伐大计。魏延的这个态度引发罗贯中的大肆渲染,他耸人听闻的把东汉流行的相面术用诸葛亮的话:“脑后有反骨”为魏延的被诛杀大造,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猜测诸葛亮这是忌惮魏延才能的反应。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顺便带走了魏延,可叹蜀国最后一位堪与五虎上将比肩的大将,以悲剧结束了自己本可以辉辉的一生,蜀国再无大将,而闪亮登场的是一位三流先锋廖化。马忠是蜀汉巴西(阆中)人,主管南中军政大权的庲降都督,负责蜀国南方的军政大局,任镇南将军平尚书事。蒋琬主持中枢重要决策时,马忠是决策人之一,比如,任命姜维为凉州刺史的决定,是与费祎、马忠共同的推荐,蒋琬上疏后主称:“辄与费祎、马忠议,以为凉州胡塞之要,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华阳国志》)王平是蜀国巴西宕渠(四川达州)人,他的成名在于跟随参军马谡担任先锋时,王平曾经多次规劝马谡不要驻守山上,马参军根本不听,致使街亭要塞失守,只有王平的一千人马击鼓坚守。王平四平八稳的风格颇为诸葛亮欣赏,从一个“门牙将”;不,是牙门将晋升为讨寇将军,封为亭侯。延熙六年蒋琬任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领汉中各军。独自担当镇守蜀国北大门的重任。姜维,字伯约,天水翼县(现甘谷县)人。其实姜维属于蜀汉的后起之秀,后主建兴六年(228)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姜维投奔了诸葛亮。诸葛亮十分欣赏姜维对大业忠诚勤勉,思虑精细。极力主张首先训练中军虎步兵五六千人。姜维是继诸葛亮后,为蜀汉的首席军事人才,有胆量而且深谙用兵之道。此时升任中监军、征西将军。诸葛亮去世后,姜维成为蜀汉军事上的继承者,历任司马、镇西大将军、凉州剌史、卫将军、大将军。姜维一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忠实履行了诸葛亮生前制定的“以攻代守,积极北伐”的战略。其中,大胜两次,小胜三次,平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益州刘璋旧部,但是未受重用。刘备取成都后,刘备很欣赏他,先在广汉郡任太守,后来入朝任尚书。邓芝的军事生涯集中体现在随诸葛亮北驻汉中的时候,成为诸葛亮重要的下属,先后为中监军、扬武将军,诸葛亮去世后,邓芝任军师前将军、兼领益州刺史,封为阳武亭侯、车骑将军、在他晚年时,涪陵发生叛乱,邓芝领军平叛,斩杀为首份子,社会恢复正常,三年后的延熙十四年(251)邓芝去世。‬张翼 张嶷 李恢 廖化张翼,字伯恭,犍为武阳(今彭山市)人,是一个官三代。刘备入川后,任涪陵令、梓潼太守、蜀郡太守。建兴九年(231)为庲降都是督,绥南中郎将,这个时候张翼的主要工作是南方平叛,免除诸葛亮北伐的后顾之忧。由于业绩突出,被诸葛亮抽调到北伐前线,任前军都督,领扶风太守,赐爵关内侯、都亭侯、征西大将军。景耀六年(263),张翼与姜维共守剑阁,退到涪县(今绵阳)投降了钟会,张翼与钟会到了成都后,为乱兵所杀。(张翼)张嶷,字伯岐,巴西南充国县(今南部县)人。张嶷原来是县城衙门里的功曹小吏,刘备入蜀后任益州从事,后为牙门将,本土将领马忠的属下。由于跟着马忠平叛有功,担任越嶲太守,此人貌不起眼,没有武将的威风霸气,但是“策略足以人算,果烈足以立威,为臣有忠诚之节,亮直之风”。他的主要功绩就是维持地方秩序,“邦城安穆。”他修筑郡城颓坏的道路、桥梁、城墙、重开越嶲到成都的“牦牛道”。254年,张嶷离任回成都,同年张嶷在陇西战死。这位文武双全的忠贞之士,列入蜀汉十四名将完全有资格。李恢,字德昂,建宁郡俞元县(云南玉溪)人。为刘璋旧部。李恢初仕郡县督邮,归降刘备后逐渐提升到别驾从事,221年被提升为主管数郡军政的庲降都督,“使持节领交州刺史”。南中四郡是蜀汉非常重要宝贵的一块疆土,是支持北伐的重要物质基地,李恢手握军政大权,是蜀汉的南方重要将领之一。(李恢)廖化,字元俭,原名淳。襄阳人,是前将军关羽的主薄。关羽失败后,投奔东吴,但是他仍然要重归刘备,于是装死,带着亲昼夜西行,与刘备在秭归相遇。刘备大喜,任廖化为宜都太守。刘备去世后,任丞相参军,广武都督、右车骑将军、持符节,兼任并州刺史,封为中乡侯。以果敢、刚烈著称。咸熙元年(264)春,蜀国灭亡,廖化与其他将领内迁洛阳,途中病死。结束语这十四名蜀汉名将,陈寿对最后四位将领几乎是一笔带过,甚至语鄢不祥,要合理评估他们的能力,显然比较困难。尤其是后蜀时代的将领。也可以看出,后蜀时代的确有“蜀中无大将 廖化作先锋”的感叹!由此想到,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战略,的确很无奈!

在古代,嫡出和庶出的孩子,差别有多大

在嫡庶这个问题上,我想袁世凯应该是很有发言权的,纵然他贵为当朝一品大员,但因为他是庶子,结果在葬母这个问题上受尽波折。1902年,袁世凯的母亲刘老夫人去世了,此时他不但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还参与全国性政务的九项兼差,一时风头无二。作为朝中重臣,袁世凯决定为母亲举行盛大的葬礼,将母亲安葬在河南老家祖坟,但此事却引发了一场大风波。刘老夫人之前,一直住在河南项城老家,三年前袁世凯成为山东巡抚,就将她接到山东,后来她又跟着袁世凯到天津,但不到一年就因病去世了。袁世凯深感自己没有尽到孝道,决定将刘老夫人风风光光地送回老家祖坟安葬,为此他派出了护送刘老夫人的灵柩,长长的车队从天津浩浩荡荡出发,走了三四天才走到项城。当然了,袁世凯这种级别的官员回乡,项城上下官员自然不敢懈怠,早早就布置好了灵堂,并安排了驿馆,以便各地来项城吊唁的官员有个落脚的地方。不仅如此,项城还派遣官员到京城,跟着车队一路护送灵柩到项城,这些安排是可以让袁世凯感到满意的,但他的内心还是有些惴惴不安。原来,早就车队出发之前,袁世凯就已经派遣管家,也就是他的侄子、十三太保之一的袁乃宽回项城报信了,并与家长、也就是袁世凯兄长袁世敦商议葬母事宜,但得到的回复却是,一切按祖制来办。袁乃宽知道这样无法交差,于是再次询问袁世敦,袁世敦便轻描淡写地说道,让袁世凯回家后再商议!袁世凯得知这事后,气不打一处来,他认为自己堂堂一品大员,竟然被这么敷衍,真是岂有此理!但是,袁世敦毕竟是嫡长子,是家族的掌门人(那时候袁保中早就去世了),袁世凯也不好发作,便隐忍下来。等到返回项城之后,许多官员前去迎接,还在县城的灵堂前举行了大型祭奠仪式,他本以为哥哥袁世敦也会来,却等了三天都不见人影。那么,袁世敦为何是这种态度呢?原来,袁世凯的父亲一共有九个孩子,只有袁世敦是嫡子,袁世凯及三个同母兄弟都是小妾刘老夫人所生的庶子。并且,在袁世凯很小的时候,由于他的叔叔袁保庆没有儿子,父亲袁保中便将他过继给袁保庆,由袁保庆的妻子牛氏抚养。袁保中去世后,袁世敦作为嫡子,继承了家业,虽然他没怎么当过官,却是大家长,因此对作为庶子的袁世凯冷眼相待,哪怕袁世凯成为了封疆大吏,他也不为所动,认为袁世凯不管在外面有多风光,但在家里必须对他毕恭毕敬。事实上,古代嫡庶观念很重,嫡子地位最高,庶子根本没有继承权,甚至不能祭奠祖先,庶子的母亲地位也很低下,没有资格与丈夫合葬。袁世敦作为袁家嫡长子,是个十分因循守旧之人,非常重视传统和礼仪,当他得知袁世凯准备将母亲葬入祖坟,压根就没打算同意。事实上,袁世凯对袁世敦其实还不错,当初袁世凯从朝鲜回来,逐渐得到重用,他曾到吏部为袁世敦“投供”,让袁世敦得了个候补知府的官职。因此,对于袁世敦的这一举动,袁世凯自然感到不满了,便决定回家看看,再好好跟袁世敦商议一下葬母之事,或许袁世敦不会为难他。袁家是项城望族,为官宦世家,家族人才辈出,在当地非常有名望,当时四十四岁的袁世凯,已经十七年没回家了,他贵为朝廷一品大员,本来是可以坐着轿子,让士兵开道,热热闹闹回家的,也显得有面子。但是,袁世凯考虑袁世敦的为人,认为自己如果太高调,难免招致非议,所以轻装简从,只带着两个随从就回家去了。袁世凯的老家在袁家寨,寨子周围筑起了高墙,有一座吊桥通往寨子内,里面住着三百多户人家,基本都是袁氏。事实上,袁世敦虽然看不起庶母刘老夫人及弟弟袁世凯,也不愿意让刘老夫人葬入祖坟,但他还是很讲礼仪的,在家为刘老夫人设置了灵堂,全家上下都挂白,家人也都穿丧服,显示出了对付刘老夫人的尊重。袁世凯走到家门前,袁世敦让子侄们出门迎接,自己也嚎啕痛哭起来,在灵堂前迎接袁世凯。等到袁世凯进门了,袁世敦又拉着他在灵堂前跪拜,两人双双跪地,痛哭不止,直到子侄们将二人拉起,二人这才擦干眼泪。从另一方面来看,袁世敦为刘老夫人设置灵堂,其实是不承认袁世凯在县城为刘老夫人举行的祭奠仪式是符合礼仪的,因为这件事只有袁世敦才有资格主持,袁世凯作为庶子,只有参与的份。袁世凯又何尝不知道袁世敦是怎么想的呢,但他并不服气,他认为自己的身份、地位,足以抵消他作为庶子的劣势,但袁世敦又不这么看。但两人毕竟是兄弟,不好相互揭穿,只是表面维持和气。袁世敦问袁世凯,为何庶母(刘老夫人)死了几个月,才安排出殡事宜?前差人来问,我觉得无需商量,按照规矩办就是了。这话问到点子上了,袁世凯一阵心虚,原来刘太夫人去世的时候,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不久,又刚刚领了太子少保的头衔,可谓前途不可限量,但按照的礼制,父母去世,子女需丁忧三年。如果袁世凯真的丁忧三年,等到他再回来,怕是位置早被别人抢了,所以他想了个办法,拖延了为母亲出殡的时间,并让山东、直隶等地官员上书朝廷,给他来个“夺情应变,移孝作忠”,这样就不用丁忧了。果不其然,袁世凯这么做的效果很好,慈禧太后考虑到八国联军之事刚刚过去,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便同意让袁世凯“夺情”。当然了,这些是不能对袁世敦说的,所以袁世凯只是回答说,朝廷诸事繁忙,因而耽误了出殡事宜,自古忠孝难两全,我也是无可奈何啊!当然了,袁世敦心中门儿清,只是轻蔑地淡淡一笑,然后对袁世凯说,灵柩什么时候到家,赶快操办了吧,早早让庶母入土为安,才可称得上孝道。至于说墓地之事,我看祖坟附近有大片空地可以选择,你自己去看看吧!袁世敦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刘老夫人不葬入祖坟,袁世凯想怎么着都成。袁世凯不乐意了,大声对袁世敦说,我一个封疆大吏,母亲就葬在祖坟边上,这合适吗?袁世凯想拿官职压人,但袁世敦根本不吃这套,也大声回答说,只能在祖坟边上,这是千百年来的规矩,也是祖制,岂是你我能更改的!袁世凯不甘心,继续对袁世敦说,我是朝廷重臣,如果母亲不能葬入祖坟,我无法立足朝堂,家族也脸上无光啊!袁世敦也不退让,对袁世凯说,我不谙官场上的事,只知道乡里乡亲怎么看,这事就这么定了吧!刹那间,袁世敦和袁世凯就怒目相向了,其他兄弟姐妹本以为这事会和平解决,没想到两头犟驴互不相让。事实上,葬母之事可能是袁世凯当时最不顺心的一件事了,在此之前他在官场上顺风顺水,而且妻妾成群,子孙满堂,没成想被袁世敦卡住了。其实,袁世凯作为慈禧天后身边的红人,还是有办法办成这事的,比如他可以回京向慈禧太后求一道圣旨,将母亲光明正大地葬入祖坟,谁还敢阻拦?但是,袁世凯转念一想,这事也不能这么办,他刚刚成为封疆大吏,就让朝廷为自己做违背礼仪的事情,别人会怎么看他?再者,拿朝廷强压袁世敦,肯定会招致族人不满,万一闹出事情来也不好收场。但是,刘老夫人毕竟是袁世凯的生母,虽然没有亲自抚养他,但对他恩情似海。当初,刘老夫人刚生下袁世凯,却没有奶水,刚好袁保庆的妻子牛氏也生产了,生下的孩子夭折了,刘老夫人便央求牛氏给袁世凯喂奶。后来,袁世凯被过继给袁保庆,牛氏待他如己出,他稍稍长大后跟着袁保庆到任上,却不喜欢读书,转而习武,但也没什么长进,到十几岁了也没个一技之长。刘老夫人很担心袁世凯长大后游手好闲,无法养活自己,于是省吃俭用,为袁世凯存钱,等袁世凯回家的时候偷偷塞给他,袁世凯一直铭记在心。袁世凯十四五岁的时候,养父袁保庆死掉了,他又在另一个族叔袁保恒的引荐下,到北京读了四年书,但也没读出什么名堂来,几次参加科举都不中,刘老夫人为此担心不已。一直到袁世凯二十二岁的时候,他投奔淮军将领吴长庆,这才逐渐混出个人样来,但此时刘老夫人也为他熬干了心血,毕竟袁世凯一直不在她身边,她内心是有愧疚的。后来,袁世凯去朝鲜待了十来年,干得还不错,回国之后开始受到重用,数年光景就升任了山东巡抚,他这才想到将寡居的刘老夫人接到身边,可刘老夫人没享几年福,就撒手人寰了,袁世凯认为自己没尽到孝道,这是他心中永远的痛。因此,袁世凯认为,让刘老夫人葬入祖坟,是他最后一次表达孝道的机会了,所以他是万万不会轻易放弃了。眼看跟袁世敦来硬的不行,袁世凯决定服软,他苦苦哀求袁世敦,希望袁世敦让刘老夫人葬入祖坟,差点就要跪下了。但袁世敦的回复却是,祖莹正穴是万万不能入的!袁世凯再次火冒三丈,他大声斥责袁世敦说,难道我不是袁家子孙吗,难道我的母亲不是你的长辈吗?袁世敦依然寸步不让,对袁世凯说,这个长辈我也可以不认!言外之意是刘老夫人只不过是个小妾,他的母亲才是嫡妻,也是袁世凯的嫡母,是唯一的当家主母。袁世敦还说,如果我不认这个长辈,就不会设灵堂,穿丧服,我已经很给面子了,你别逼我破坏规矩。袁世凯又说,百年之后我死掉了,是不是也不能葬入祖坟?袁世敦回答说,你葬在何处,得由你的儿子说了算!袁世凯彻底怒了,对袁世敦说,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你不让我的母亲葬入祖坟,我就另立祖坟,我堂堂朝廷大员,还撑不起一片天吗!说完,袁世凯就摔门而去了,得知消息的当地官员为了巴结他,很快就在项城周边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他又请风水先生选出了墓地,然后为母亲举行了盛大的下葬仪式,前去吊唁的官员非常多,唯独没有袁家人出现。就这样,出身卑微的刘老夫人,死后大出了一把风头,她如果在天有灵,肯定会觉得没白养袁世凯这个儿子。在将刘老夫人下葬之后,袁世凯就启程回京了,他临走前发誓说,自己以后再也不回袁家寨了,死后也不会葬入祖坟!正如袁世凯所言,多年之后他给自己另外安了个家,即河南省彰德府(今安阳市)洹上村,作为他开山立派之地。之所以是这个地方,是因为商朝名相伊尹遭奸臣排挤,曾到洹上村隐居三年,后来商王亲自来迎接他还朝,袁世凯是在将自己比作伊尹,将族人比作奸臣。并且,袁世凯的先祖袁绍也是在安阳一带发迹的,距离京城也比较近,所以他认为安阳也是自己的吉祥地,于是在此建造府邸居住。后来,袁世凯又在安阳购买了两百多亩地,请来德国著名的设计师,为自己设计陵园,最终建造了一个中西合璧的陵园,也就是现在的袁林。1916年袁世凯去世之后,就安葬在了袁林,正如他所言,他没有再去过袁家寨,死后没有葬入祖坟,可见葬母之事对他的影响有多大,这就是嫡庶之分的可怕之处。从袁世凯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古人重视嫡庶之分,袁世凯作为庶子,纵然是当朝一品大员,在家中地位也低于嫡子袁世敦,他的母亲作为小妾,死后终究也没能葬入祖坟。其实,袁世凯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他的养父袁保庆是大官,他在袁保庆那里就是嫡子,可以继承家产,也可以获得更多机会,如果他一直都生活在原来的家庭,或许他这辈子都难抬头,也就没有那些众所周知的故事了。古代绝大多数庶子,都比袁世凯要悲惨,他们没有继承权,只能依附于嫡子生活,他们的母亲只是小妾,没有什么地位,他们甚至只能被嫡母抚养,长大之后听从嫡母的安排,很难自己来安排人生。再说小妾,古代实施一夫一妻多妾制,妾只是男人生育和的需求,这就决定了她们在家中没什么地位,丈夫死后只有嫡妻可以合葬,小妾只能另外安葬,比如清朝也只有皇后可以跟皇帝合葬,妃子们大都安葬在妃园寝,不跟皇帝埋在一起。因此,袁世敦的坚持其实是有道理的,只不过袁世凯认为自己当了大官,可以破坏规矩,但终究没能得逞,至于为何,还在于存在了千百年的嫡庶观念,在当时还没有到走向灭亡的时候,袁世凯的反抗,也只能是徒劳的。

三国志公孙瓒加统帅还是武力

目前公孙瓒主要的加点还是以速度为主,当然也有一些玩家主加点是武力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公孙瓒这个武将要比很多武将来说不同,自带战法受到速度加点的影响,可以提高主动战法的触发几率,最高可以达到14%的触发几率提升!至于选择武力加点的话,则可以携带一些兵刃输出型战法,提高阵容的输出伤害和控制。  关于公孙瓒加速度还是武力加点的问题:  如果玩家打算让公孙瓒当纯辅助的话,那么全速度加点是可以的,不过必带“奇计良谋”这个战法,这样速度加点的收益不仅能让己方武将的主动战法触发几率得到比较大的提升,奇计良谋也能更好的限制对方的武将输出和伤害!  至于加武力的话,那么则可以考虑带落凤、纵兵劫掠这类战法,既能输出也能打控制,配合自带的白马义从战法,触发几率也是比较高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20-2025 www.zxian.cn All Right Reser 忠县软件园皖ICP备2023013640号-13 免责申明

声明: 本站所有手机app软件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