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日前发布的全球季度可穿戴设备跟踪报告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同比下降18.9%,降至1.387亿台。
纵观2022年全年,出货量与2021年相比下降了7.7%,这是该品类出货量的首次下降。
中国腕戴设备市场方面,2022年国内销量为4455万台,同比下降13.0%。
其中,手环市场销量1276万台,同比下降27.1%,手环市场创三年以来最大降幅,不足腕戴设备整体出货量的1/3。
2022 年经济不景气是众所周知的,很多消费者都会捂紧了钱袋子生活,一句话 —— 非生活必需品,不消费!
蓝牙耳机,过一段时间再买或者手里的还能用,再顶一年。智能手表,有也行,没有也不是不行。
就连手机都是“非必要,不换机”,更何况智能手环这种产品。
自从2012年Google发布Google Glass项目后,智能穿戴设备这一概念开始为大众熟知。
但是作为人类科技探索的前沿地带,现代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70年代——
1975年带有计算器功能的手表Pulsar Calculator Watch可以说是第一件被大众消费的智能可穿戴设备。
21世纪开始,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进入了加速期。
三星、摩托罗拉、LG、微软、苹果各显神通,国内市场华为、小米各自突破。
尤其是2014年上市的小米手环以79元的亲民价格横扫智能穿戴市场,凭借超百万的销量一举成为地位稳固的头部玩家。
事实上,经过几年的发展,智能手环已经很难让用户保持粘性,多数用户三分钟热度的新鲜感一过,手环产品便失宠了。
智能手环市场创三年以来最大降幅,主要原因是市场饱和和价格战。
智能手环作为一个比较成熟的产品类型,进入市场已经多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大量品牌和产品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需要通过大规模的投入和价格战来争夺市场。
智能手环市场失去了一些消费者的关注,虽然市场规模仍然庞大,但趋向成熟、竞争激烈的现实让整个市场的发展速度放缓。
智能手环品牌需要创新和差异化来保持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
点击收藏本站,随时了解时事热点、娱乐咨询、游戏攻略等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