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头盔质量不过关,导致消费者受伤的事故频发。
选取了市场上热销的电动自行车头盔进行检测:一是吸收碰撞能量性能测试,测试人员将头盔佩戴在头模上,拉升至1.6米的高度进行释放。
模拟骑乘人员摔倒时,佩戴安全头盔的头部与地面碰撞接触的场景。一款红色头盔应声开裂,产生了一条20多厘米长的裂痕。
一些头盔厂家为了压缩成本,使用回收料等劣质材料进行生产;二是耐穿透性能测试,测试人员将钢筋头拉升至1米的高度进行释放。
模拟头盔遇到尖锐物体时,对佩戴者头部的保护能力。有8款头盔达不到新国标要求,有的几乎被劈成两半;
三是测试电动自行车的佩戴装置,模拟在发生事故时,头盔能否固定在佩戴者的头上进行持续保护。共有16款不符合新国标要求;
四是护目镜耐磨性测试。有16款不符合新国标要求,磨损后的镜片透光性明显降低,成像效果大打折扣。
这简直就是亿万电动车主的噩梦。
但是,报道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除了厂商偷工减料,跟国内长时间专门的头盔安全标准也有关。
直到2022年12月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GB 811—2022《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但是这规定2023年7月1日才实施。
国内针对摩托车和单车头盔产品都已经制定了严格的生产标准,却唯独针对电动车头盔,国家相关部门还未出台相应的生产标准。
如果有了统一标准,大家都按照标准来生产头盔,市场才能有健康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电动自行车头盔标准的缺失,不仅不利于行业的规范发展,侵害了消费者权益。
而且带来潜在的交通安全隐患,消弭了“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的善意。“一盔一带”还需“一标”保驾护航,才能行稳致远。
有关部门可以吸收借鉴地方性团体标准,尽快制定出台电动车头盔生产国标,堵塞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漏洞。
在此基础上,加强市场监管,引导公众提高质量安全意识,选购正规头盔产品,使之真正成为安全“守护神”。
3.15打假可以让一部分假货厂商关门,但没有办法让所有黑心假货老板不去生产假头盔。
作为普通消费者,单靠我们自己是没有能力改变社会现状的,我们能做的,是尽量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尽量买到合格的产品。
点击收藏本站,随时了解时事热点、娱乐咨询、游戏攻略等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