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群侠传详细攻略和武功学习法
一.拜师学艺之养成模式:
金庸群侠传2全,攻略(超级详细的)
高悟攻略
历史上有没有重名的两个人,而且两个人还很厉害的
历史上重名的名人一麻袋,尤其是两汉、魏晋时期,你到大街上叫一声“王咸”、“刘章”、“陈参”,估计有一圈人扭头冲你“哎”。甚至一个家族内,儿子跟孙子,侄子跟女婿都同名,抓狂不?
下面举几对同名的历史名人,再告诉你一个古人多重名的原因。
- 一对“韩信”同为开国功臣
刘邦帐下有两个韩信,二人不光名字相同,还有着相似的结局。后人为了区别二人,只好把“学习成绩”稍差的韩同学叫做“韩王信”。
我们熟知的韩信,即号称“兵仙”,将兵“多多益善”,最后被刘邦“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那位。他是三好生,大家耳熟能详,不多赘述。
另一位韩信是战国七雄之一韩国韩襄王的孙子,地地道道的贵族出身,远不是靠“漂母”救济的韩信所能比。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韩王信追随族兄弟韩成起兵。韩成战死后他与张良一起投靠了刘邦,因战功被册封为韩王,封地在荥阳。
后来刘邦觉得荥阳这地方太重要,于是将韩王信徙封代地。代地与匈奴接壤,面对匈奴的屡屡入侵,韩王信力不从心,只好私下跟匈奴人乞和。刘邦得到报信很生气:你这不是求荣的嘛!
于是刘邦屡屡派使者把韩王信臭骂一通。韩王信心里害怕,老刘这家伙绝不是善茬,干脆趁他还没把刀架到自己脖子上,反了个球的。
后来刘邦派柴武挂帅,平定了韩王信之乱,并斩杀了他,韩王信也成为刘邦消灭的第一个异姓诸侯王。汉文帝时期的名将韩颓当就是韩王信的儿子,汉武帝身边的佞臣韩嫣,就是韩颓当的孙子。
- 两个“刘秀”谁是真命天子
我们熟知光武帝刘秀,还知道当年他就是凭一句“刘秀为天子”的谶语,而起兵获得了天下。但你可能不知道,其实谶语中的“刘秀”,指的根本不是“此刘秀”,而是另有其人。
谶语中的“刘秀”是一个叫“刘歆”的人,此人为了避讳汉哀帝刘欣,把名字改成了刘秀。刘歆改名的时候(公元前8年),刘秀还没有出生(公元前6年)呢。
刘歆是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后人,他与父亲刘向,都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学术专家。刘歆还有一个好友叫王莽,因此他的命运也与王莽紧紧绑定。
王莽当了皇帝后,刘歆成了新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师公”。但新朝晚年,一对好兄弟反目。当时有个叫西门君惠的术士,不知道从哪儿搞了“赤伏符”,说“汉室当兴,刘秀为天子”。
其实那是他们想借助刘歆的影响力,来王莽的政治把戏。当然,刘歆们的图谋没能得逞,一伙人全都被诛杀,刘歆也身亡。
但后来这个谶言被刘秀“盗用”,移花接木戴到自己头上了,你说神奇不?
- 连“王莽”居然都有两个
接着就说王莽,很多人不知道,历史上连“王莽”这么个怪癖的名字都能重了。
“篡汉”自立的王莽无需多言,大家都很熟悉。另一个王莽是汉武帝末年的官员,职位是卫尉,比皇帝王莽大了至少80岁。
卫尉是北军统领,负责皇宫宿卫,位列九卿。但这个王莽的事迹却不多,史书上也没有他的传记,所以不为外人知,他的“出名”全靠儿子王忽。
王忽时为侍中,内朝官,给汉武帝当决策参谋。公元前87年,汉武帝驾崩了,留下一道遗诏:令霍光、金日磾、上官桀辅政。可就在圣旨宣读后,王忽不干了:我一直在皇帝身边,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么一道圣旨,我怀疑这是一道伪诏。
王忽的话如同重磅炸弹,关于汉昭帝究竟是不是汉武帝钦定的接班人?霍光等人有没有矫诏?后世一直存在疑问,其中王忽的话就是证据之一。
大权在握的霍光大怒,把王莽召来一顿臭骂,吓得王莽回到家就杀了王忽。至于谁是穿越者,你说了算。
- 两个“杜子夏”靠帽子区别
其实我们也不必为古人重名而担忧,因为大多数场合,人们出于尊敬,称对方的字号,而不是直呼其名,这就避免了重名的尴尬。
不过,称呼字号也麻烦,古人的字号相同也是屡见不鲜,比如汉成帝时期就有两个“杜子夏”,一个叫杜钦,一个叫杜邺,两个“杜子夏”一起站在朝堂,叫起来也很挠头。
怎么区分他们呢?当时的人分别给他俩取了外号,杜邺叫“大冠杜子夏”,杜钦叫“小冠杜子夏”。为什么这么叫呢?因为杜邺总喜欢戴一顶高大的帽子,杜钦则戴个“小帽”。
不过杜钦听到这个称呼气得想动手打人,没人敢当着他的面这么叫,因为这是个侮辱性的称呼。原来“小帽”并不是“冠”,而是指杜钦的“眼罩”,杜钦先天一只眼失明,只好戴个眼罩示人。
呃……看起来古人也不靠谱,竟然如此。
- 令人抓狂的“陈咸”、“王兴”、“王商”、“刘章”们
西汉末年起码有两个陈咸,一个是丞相陈万年的儿子,跟淳于长、萧育、朱云等人混迹网络江湖。还有一个个陈咸一类跟王莽不可以对付,新朝确立后要坚持“不仕王莽”,隐居山林终了一生。南宋时期还有个陈咸,是宋孝宗时的进士,官声蛮的好。
汉元帝有个表叔叫王商,我曾经官居丞相,后来我们被皇后王政君的哥哥王凤谋害。王政君有个弟弟也叫王商,多年后他担任王凤当了大将军。当然同时期另外个王商,是另一支外戚子弟。这三支王氏外戚,两支是汉宣帝的母亲一族,另一支是汉宣帝的皇后一族,还有另一支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一族。
王莽有个儿子叫王兴,他的孙女婿也叫王兴。你很有可能要问,古人不是“同姓不婚”吗?怎么孙女娶了同姓?当然古人是“同宗不婚”,同姓不同姓是可以结婚了的,比如说王莽的妻子也姓王。
刘邦的后代中四个字名字的多如蚊蝇,一巴掌能拍死好几只。比如刘章,最起码有四个:刘邦的庶子汉惠帝的次子朱虚侯刘章、光武帝刘秀的侄子齐王刘章、淮阳王刘章、常山王刘章。
其余的,如刘义、刘懿、刘宜、、刘兴、刘康、刘恭等,重复一遍利用率都不高。
此时认为现代人水平低,起名字没创意,总在那几个字上打去逛逛,没料到古人也完全不一样。古人多音同字不同的原因确切不胜感激:
其一,时代特征天性使然
历史上重名至少的时期,主要几乎全部在两汉和魏晋,这跟当时的社会风俗或者——崇尚简单单字名。人们怎地有这么说个诧异的风俗呢?
而且自西汉起,儒学下一界显学,儒生们才发现两个规律,那些先贤如姬诵、孔丘、孟轲、荀匡、颜回、李耳其他,是双姓,所以才全社会慢慢的无法形成了另一个共识:起双姓那就是学古圣先贤,再后来乾脆其实,只能二流子才会起双字名。
比如说王莽有个孙子叫王宗,后来毕竟谋逆被杀。王莽深以为耻,把他的名字改成了“王会宗”,以示羞辱。
当时连匈奴人也跟了赶潮流,.例如匈奴单于的儿子囊知牙斯(乌珠留冒顿),就申请改名为“智”。
其二,士族豪门化的结果
上一次儒学完成任务“独尊”的地位后,西汉渐渐衰落“家学”,因此孕育而出了一批豪门士族集团,使之自然形成历史上的新的政治集团——士族阶级。
.例如刘氏、王氏、颜氏、欧阳氏、韩氏、陈氏等,能够掌握了特权的这些家族,子孙后代人类的繁衍速度奇快,以致音同字不同的概率也极大减少。
其三,常用字打堆堆的结果
事实上古人跟今人差不多,起名字也赶潮流,谁也绝对不会给孩子起个阿猫阿狗的名字,于是就看着那二十来个寓意美好的字眼上较上劲。
这些现象等他南北朝后期,特别是隋唐,紧接着门阀士族集团的衰微,和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文化的融合,双字名就开始流行,读书好也渐渐平民化,那个慑人抓狂的重名时期才与我们道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