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英国发生了什么
1915年4月10日,英国远征军首先试图进攻的目标是一个叫新沙佩勒的村庄。在战争的这个阶段,战壕防线还非常落后,英军能够集结足够数量的大炮攻克敌军的战壕并进行占领。不过,随后发生了什么事呢?德军的预备队乘火车抵达了另一条防线,而英军的预备队却是步行赶到前线,而且每个人还携带着60磅重的装备——相当于一个很重的箱子。骑兵的行进速度倒是在预料之中,只是又阻塞了道路。英军的大炮无法击中德军的新防线,而步兵已疲惫不堪,接下来的进攻因此失败。
为什么说纳粹德国突袭波兰不止是二战欧洲战争的起点,更是二战全面爆发的起点
这是站在一部分西方人的立场来说的。 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英法德等欧洲列强正式进入交战状态,德国入侵苏台德和侵吞匈牙利也都伴随着局部,但是闪击波兰则意味着德国正式开动军事机器对国家进行侵略,同时英国法国意大利互相宣战,主要大国都进入战争状态,这基本上代表了欧洲战场的立场
如果苏联在1941年执行大雷雨计划,主动进攻德国,会怎么样
首先,这是一个军事战略问题,并且其中混杂着国家的大战略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回到当时的历史境况下,并且结合两国不同的历史和两国领导人不同的性格来分析阐述。
当与斯大林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斯大林得到了对一战以前领土势力回收的保障。所以他才敢在后来吞并波罗的海三国 ,在东面收复一战前曾属于沙俄帝国的波兰领土,并且在南线不断威服罗马尼亚他,甚至在1941年进行了苏芬战争。从国家大战略上来说,斯大林这笔买卖无疑做的很划算,因为与相比,他所遭遇的对手势力相对弱小,承担的风险和获得的收获相比要小的多。而相比所遭遇的威胁就要大的多,他需要在西线独自对抗英法两个老牌强国,而且战线从地中海到大西洋沿岸再到北欧地区导致德军不得不在多处进行战斗,然而幸运的是元首手下有一支新式。这只新式凭借着闪击战几乎打败了整个欧洲。但是在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没有人能预料到这一点。当时的斯大林可以说是欧亚大陆上手中好牌最多的人。因为在当时,德国与英法开战如果战胜,那么苏联就可以拿英法作为筹码向德国换取自己在东欧地区的利益和领土诉求,并且趁着英国的衰落在中亚和南亚一线,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和领土要求(一如当年的大英帝国和沙俄帝国在阿富汗所做的一样),并且顺势获得控制当时的土耳其获得历代俄国领导人梦寐以求的出海口;而如果德国战败,那么苏联就可以拿着德国向英法做要求或者在背后补刀,很捅德国一番,如果英法德媾和(事实上这种可能性很小),那么苏联还可以联合美国再开新局。但是当时东方面的日本陆军内部虎视眈眈,有着北上定鼎西伯利亚的想法,所以斯大林一方面积极援助的内部抗战,一方面控制好自己附属势力下的蒙古,并且还积极守备远东,凭借自己的资源和技术优势,积极防御压制日本,当诺门坎一战后,日本关东军内部认识到了苏联的可怕实力 ,朝堂之上,也开始反思重新思考,最后发生了在日本外相松冈洋佑的带领下苏日双方签订了不利于小利于日本大利于苏联的《苏日友好中立条约》。苏联用极少的代价获得了在远东地区的政治利益。几乎是公开的控制了外蒙古。顺带说一下,就在此时苏联撤走了在境内的援华志愿航空队。而在西面虽然德国几乎占领了整个西欧但是凭借英吉利海峡德国隔海相望的英伦三岛却无法征服,如果要想彻底征服英国就必须得到苏联的帮助,而在双方在德国柏林进行第二次会谈时,苏联也开始漫天要价。这背后其实是长期以来斯大林战略谋划与运筹,可以说在当时这种有利条件下,明明可以凭借谈判获得的利益 如果轻易的发动军事战争是极为不明智的。
下面再从军事战略的角度分析大雷雨计划的实质,国不可一日无备,苏德双方短时期的媾和有着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两国都是国际的弃儿,是国际社会中的另类,另外一方面是因为波兰这个小强的存在使两个大国强国不得不连起手来将其放倒。双方出于利益的短暂媾和并不能消除两国之间的不信任感,所以互相之间确定作战计划是很正常的,并不能说明斯大林的开战主张。并且事后来看,大雷雨计划的制定可以说是十分牵强,甚至有些天马行空,在当时苏军内部大清洗并且机械化并不强的情况下发动战争会吃大亏。而德国在宣传上则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在军事上则可以发挥出自己的内线作战优势,事实上沙俄在历史上的胜利更多的表现是防守反击主动出击往往功亏一篑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一战后苏波战争时期的兵败华沙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