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主要写了是什么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两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历史上,有哪些名人莫名其妙离奇的失踪了
周昆,少将,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八路军)115师参谋长,湖南平江人。
1927年随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参加过创建井冈山革据地和中央革据地的斗争。
周昆多次历任军长、师长等职务,比如红四军军长,三师师长,红二十一师师长,红八军团军团长。
1934年参加长征。后任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工农红军学校校长。
战争爆发后,八路军115师参谋长一职是周昆在担任。
1938年3月,山西,周昆失踪,下落不明。
据《全传》记载,从汉口返八路军总部,途经临汾,见到周昆。
当时周昆曾向发过牢骚,大体的意思是,周昆觉得八路军方条件差,待遇不好,身上没有钱。而国民党方面条件好,住旅馆,吃酒店。
大吼一声,"那是国民党,你是党!""周昆还不住嘴:"这次孔祥熙给了3万银洋,叫我带回做慰劳费,说115师保卫了他的家乡,人家可大方!……"
最后气得暴跳不已,拍桌子痛骂了周昆一顿。
之后,周昆就不见了踪影。
1938年2月间,周昆领取了国民党给的6万元军费,周昆一半——3万元钱。当然也有说是周昆是带着孔祥熙给的3万元支票跑掉的,也有说是一共有10万元,但他带走了3万元。
主流的说法是周昆当了逃兵,但是也有人说周昆是被人打死了。
其一,回了老家,此后再未离开过。建国后组织上对他进行过调查,结果证实他没有参加过任何组织,无行为。
其二,去了瑞士,成了慈善家。改革开放后,化名回到大陆,积极的为做出了贡献。
其三,与富家小姐私奔,结果在花光了公款后,被抛弃,后回国被人打死。
其四,周昆在回部队的过程中,被土匪或其他不明分子突然袭击身亡并被秘密埋葬。
我觉得周昆虽然曾对发过牢骚,但是并不能说明他一定是见钱眼开的人。毕竟周昆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从秋收起义开始就参加了革命斗争,历任多届军长、参谋长等职务,可以说经受过组织的严格考验。
至于他和发牢骚,只是说明他把当做主心骨,交流一下自己的观点和不满。
而在那个的年代,周昆自己携带巨款,很可能被坏人盯上。而坏人也不知道周昆的身份,或者就在他的后脑勺上就是一闷棍,周昆就做了冤死鬼,然后被掩埋。
毕竟在那个乱世,死一个人也不算个事,即使去找,也不会被找到。
齐襄公和妹妹文姜之间真的不清不楚吗
齐襄公跟妹妹文姜的事情记载在《史记·齐世家》中:
“襄公之醉杀鲁桓公,通其夫人,杀诛数不当,淫于妇人,数杀大臣。”
“齐襄公飨鲁桓公,桓公醉,使公子彭生抱鲁桓公,因命彭生折其胁,桓公死于车。”
鲁桓公的夫人就是齐襄公的妹妹文姜,齐襄公不仅跟文姜私通,还让彭生杀了妹夫鲁桓公,简直令人发指。
所以,齐襄公跟妹妹之间并不是不清不楚,而是清清楚楚地苟且私通。
文姜是春秋时期有名的大美人,她还有一个姐姐宣姜,也是大美女,文姜跟哥哥私通,姐姐宣姜跟舅舅私通,后来嫁给卫国国君,先嫁父又嫁子,这种贵族阶级之间的“内部消化”是屡见不鲜的。不过齐国似乎这种事情特别多,到了汉武帝时期,齐国的诸侯王也跟自己的姐姐私通。
而文姜从小就跟哥哥暧昧不清,齐襄王也是个好色之徒,面对绝色妹子,把持不住也挺正常的。
文姜的美是天下闻名的,美是真的美,好色也是真的好色,好色并不是男性的专利,女性一样有这方面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当时求娶文姜的人非常多,不仅因为她的美貌,更因为她强大的娘家,齐国的实力雄厚。
不过,白富美文姜却看中了郑国的世子姬忽,疼爱女儿的齐僖公就主动跟郑国联系,表示要把女儿嫁给他们的世子姬忽,但是姬忽竟然拒绝了,他说“齐大非偶”,不敢高攀。
文姜因为被心仪之人拒绝了,甚至相思成疾了。
后来齐国与北戎部落发生战事,齐国向郑国求援,郑国派遣了姬忽前去应援,成功解了齐国的危机,齐僖公又提起婚事,姬忽再次拒绝:“他说以前没有帮过齐国的时候,我都不敢娶您的女儿,如今我奉父王的命令前来解您之危,要是答应娶您的女儿回去,那郑国百姓该觉得我是用郑国的来换取自己的婚姻了,我绝不能这样做。”
婚事再次落空,一直高高在上受人追捧的文姜却在姬忽这里碰了两次钉子,对她来说真是一个奇耻大辱。
而姬忽一再地拒绝,恐怕也是因为早已看穿文姜的本性,对她与哥哥之间的苟且略有耳闻,才会如此坚决地拒绝一个白富美的求婚。
后来,文姜嫁给了鲁国的国君鲁桓公,送嫁当天,齐僖公亲自把文姜送到瓘这个地方,在《左传》中的记载,这样的行为是不符合礼法的。
一般诸侯国的国君女儿出嫁,都是由大臣送嫁,绝没有国君亲自送嫁的先例,而齐僖公因为不舍得女儿远嫁,竟然亲自送嫁,由此也可以看出齐僖公对文姜的疼爱是非同寻常的。
身份高贵,母国强大,父亲疼爱,容貌出众,可以想见这样的文姜在当时该是多么骄傲的女子,任性妄为也不是难以理解的行为了。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猜测,从小千娇万宠长大的公主,面对心仪之人的两次拒绝,心灰意冷之下,跟风流成性的哥哥暧昧不清,举止轻浮,也算是一种自我放逐吧。
嫁给鲁桓公后,文姜很得鲁桓公的宠爱,生了一个儿子,因为跟鲁桓公同一天生日,所以取名为同,长大后就被立为太子。
齐襄公和鲁桓公与纪国国君结盟,但是结盟没多久齐、鲁就爆发了战争,为了缓和双方的关系,公元前694年,齐襄公就邀请鲁桓公会面,在邀请函上写着:请携夫人出席。
鲁国的大臣们都觉得此举不妥,文姜的父母都已经去世了,回娘家看父母合情合理,可是没有回娘家看哥哥的道理呀。
但是鲁桓公对爱妻是有求必应的,又不舍得离开爱妻太久,就没有听从大臣的建议,执意要带妻子一同出席。
谁知,就在这次两国最高领导的会晤活动中,文姜就跟齐襄公旧情复炽,两人久别重逢,,一发不可收拾。
很快就被鲁桓公发现了,鲁桓公发现了妻子的,恼羞成怒,要立刻带妻子回国算账。
文姜怕鲁桓公对自己不利,于是暗中向齐襄公求救,齐襄公也是条汉子。不知道是本来就有意要杀鲁桓公,还是真的是一时激愤,要保护爱人,他设下酒局,哄骗鲁桓公喝得酩酊大醉,吩咐大力士彭生扶鲁桓公上马车,扶着扶着鲁桓公的肋骨断了几条,没一会就在马车上身亡了。
齐襄公用上好的棺木把鲁桓公安葬好,又派人去鲁国报丧,鲁国的大臣心知肚明自己的国君是怎么死的,奈何齐国太强大,没办法找齐襄公的麻烦,于是就说要严惩凶手,要求齐襄公处死彭生以慰国君在天之灵。
齐襄公当然照做,把齐襄公的尸体和彭生的人头一起送回鲁国,平息了此事。
而文姜当然就留在齐国不走了,后来文姜的儿子同登上了鲁国的王位,来函请太后回国,但是文姜依旧不愿意,她就在齐鲁两国的交界处建了一座宫殿,长住于此,方便与齐襄公约会,还能顺便操控鲁国的政事。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692年、687年,齐襄公和文姜两次相会。
兄妹私会还能载入史册的,而且是煞有介事地记载了时间、次数,这样的殊荣古今以来也就文姜和齐襄公榜上有名了。
齐襄公虽然跟自己的妹妹乱来,但其实他的政治才能也不容小觑,正是因为有他前期打下的基础,才为后来他的弟弟齐桓公成就霸业提供了条件。
齐襄公时期,虽然齐国已经算是七国中实力比较雄厚的一个国家,但也远远没有到一家独大的局面。而齐襄公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运作,先是灭了跟齐国有“九世之仇”的纪国,后又联合鲁国攻打卫国,扶持他的妹夫卫惠公回国夺回,不仅扩大了齐国的疆域,又跟鲁国、卫国结成了坚实的联盟关系。
虽说齐襄公的政治才能并不逊色齐桓公,但是他的名声却比不上齐桓公,只因为齐襄公的道德品行遭人诟病,不仅跟妹妹,又杀害妹夫,而且在他举办的首止盟会上,只因为郑国国君没有就之前的私怨向他道歉,他就设埋伏杀死了郑国国君,这样的狂妄背信之人,在春秋时期,尽管礼崩乐坏,但人们的心中的道德准则依旧存在,对齐襄公就没有过高的评价,对他的政绩就没有过多关注。
其实,撇开齐襄公的私人作风来说,他还是一个颇有成就的君主,就算没有齐桓公那么突出,也不至于昏庸无道。
这一点从下属对他的忠心维护就可以知道。公元前686年,齐襄王去贝丘(一作沛丘)打猎把脚给崴了,鞋子也丢了,回行宫后越想越生气,派管鞋人费去找鞋子,费回来说找不到,齐襄王一气之下就拿费来出气,亲自打了费三百鞭,把他的后背打得皮开肉绽。
大臣连称、管至父听说齐襄王受伤了,意识到这是一个的好时机,就联合公孙无知准备杀死齐襄王取而代之,他们在宫门口遇到了费,就把费捆了起来,费对他们说:我不可能反抗你们,别惊动了士兵们。
公孙无知不相信费,费就叫他们看看自己的后背,说:我刚刚才被大王鞭打了,我恨得要命,我愿意加入你们的行动。让我先进宫去查看下大王的动静。
公孙无知听信了费的话,让他先进宫去打探。
费进宫后立刻禀报了齐襄王,帮助他藏了起来。公孙无知见费入宫那么长时间都没有动静,按捺不住率人马闯入宫中,杀死了许多士兵,费与护卫们为保护齐襄王一起奋力抵抗,被公孙无知所杀。公孙无知在兵力上占优势,顺利杀死了齐襄王,取而代之。
从费被齐襄王鞭打后依旧忠心耿耿就可以看出,齐襄王并不是无道之人,他虽然暴戾却不昏庸,虽然风流却不会色令智昏,他之私会文姜,其实也是看中了文姜对鲁国的控制力,在鲁桓公死后,依旧能够得到鲁国的支持,攻打纪国,扶持卫惠公复位。
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单单看他的功绩,但是也不能因为一个人的生活作风不检点就抹杀他的一切功绩,这也是不客观的。
一个历史事件也不能单单看表面,要从多个角度分析,齐襄王作为一个国君,表面上看他荒淫暴戾,细细分析,我们也能看出他为齐国的发展所作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