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日本14月的动漫新番列表
看了之后表示膝盖中箭。很多人都觉得这番的剧情不忍直视,有类似遭遇的人简直表示黑历史被揭发,生活无法再自理。
女主角小丧平平凡凡有点功鸡哆课馨酒鹅旬珐莫宅,有点自闭不擅交流,坏习惯也不少。但是相比其他番里面,不管再怎么糟糕和悲剧的女主角,总会有些美丽的邂逅和独特的际遇;而小丧的生活简直就是尴尬和作死的集合体,总是不存在想当然的GoodEnding。
俺妹自是剧情虐,桐乃还是萌的;小丧的话呢……等等我去换一个新的膝盖……
不过这个故事背后还是很温柔的,虽然小丧活的尴尬,却有父有母,有个好弟弟,偶尔路人也会好心地帮助她一下。
ED很萌,真的。
异度之刃2苍天之喙怎么去
克莱尔湖朽木之岛的大木桩里头,大木桩里潜水可以到达秘境,传送到木材厂。沿圈出的小道往上走,到末端信仰一跃,玩水滑梯飞入木桩。
古代的昆仑山在哪
昆仑山,又有称昆仑丘或昆仑墟的。在《山海经》等古籍中也多次提到昆仑。不少武侠小说中,多有西昆仑或昆仑派之说。陶潜的读《山海经》中也有遐想,把昆墟作为西王母馆……。也有人写长篇文章将其神话。那么,昆仑山到底在哪?〇一,昆仑山是我国最大的山脉,也是亚洲最大的山脉之一。展开地图,一眼就能看出,昆仑山主脉位于新疆维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交界处,西接帕米尔高原,东部延伸至青海省境内,北方连阿尔金山,南方连可可西里山,东方与巴颜喀拉山衔接。〇二,按地球坐标,昆仑山位于东经77度~1O3度之间,北伟在37度~33之度之间。东西长约25OO公里,东部延伸到青海境内,又分北,中,南三支伸展。昆仑山海拔约5000~60OO米左右,最高峰木孜塔格山海拔7723米。〇三,1935年9月,红军长征队伍进入岷山,毛登岷山向西远望昆仑群山,此后写了《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借此抒发了实现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望!由此也可帮助我们大致推知昆仑山的方向和位置!
这几天大家最近在读什么书,分享一段,大家学习
结合当下现状,无论是坚守在岗位上还是宅在家里,读书当是排谴焦虑的一种有效,尤其是读一些描写瘟疫的世界名著。接下来我就逐一分享我最近读的三本书,当然有的是翻读,有的是精读,但无益都让精神鼓舞,增强生活信心和战胜的决心。
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
促使我从书橱里翻出这本书重读,是因为在所谓“2020002”千年一遇对称日那天,我给一个异性朋友发了一封问候短信,短信内容大概有爱你和珍重平安之类的字眼,结果朋友玩笑似的回了句“时期的爱情”。我哈哈一乐,忽然想起了马尔克斯这本《霍乱时期的爱情》,随翻出重读。
爱情可以说是文学的母题,同时也是个千古难解的谜,所谓“问世间情为何物”,当人间发生霍乱病毒的时期,将爱情故事置身于温疫之境,更能把人性深处的某些东西映照得更加清晰,就如目前大家所说的“病毒就像一面照妖镜,能照出人间百态”一样。
《霍乱时期的爱情》被誉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之一,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也是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将之后最给力的一部作品。它穷尽了红尘滚滚中人间爱情的多种可能性:生死相依的、放荡不羁的、偷偷暗恋的、纯精神柏拉图式的、闪电似相爱相杀的、粗暴不堪的、羞怯压抑的、忠贞不二的……可以说以多种爱情境界讲述了跨越半个多世纪有爱情史诗。
现摘录第三章第九节的一段原文:
此外还有一瓶能把人迷得神魂颠倒的香水,那是在春风席卷着灰烬将法国慈善夷为平地之前[16],从上的众多香水中挑选出来的,但她只用过一次,因为换成这种香味后她都认不出自己了。她还带回一个化妆盒,这是诱·惑品市场的最新玩意儿,她是第一个带化妆盒去参加节日聚会的女人,当时,仅仅在公众场合补妆都被视作不正经的表现。
[16] 1897年,法国慈善毁于一场大火。
此外,两人还带回了三段不可磨灭的记忆:《霍夫曼的故事》那盛况空前的首演;圣马可广场对面那场几乎烧毁了所有贡多拉的触目惊心的大火,他们透过酒店的窗子痛心地亲眼目睹了那一幕;还有一月份的第一场雪时,他们匆匆邂逅奥斯卡·王尔德的情景。但在这些以及其他许多回忆之间,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还保留着一段他一直遗憾没能与妻子共享的回忆。那是他独自在巴黎上学期间一段关于维克多·雨果的记忆。在我们这里,雨果除了他的作品之外,还享有一份感人的声誉,据说他曾经说——其实并没有人真的听他说过——哥伦比亚的宪法不是给人制定的,而是给天使制定的。从那时起,人们就对他有了一种特别的崇拜。
这段主要描写了一向反对追求时尚的费尔明娜·达萨,这次和情侣的欧洲之行却带回了六箱不同时代的衣服,和关于法国慈善那场大火的记忆……面对灾难,情爱能让人保有生活激情与信心。
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鼠疫》
《鼠疫》写于1947年,是作家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小说取材于想象中发生在阿尔及利亚海滨城市奥兰的一场温疫,作者通过鼠疫描述人类普遍艰难的生存状况,同时也映射德国占领法国的伤痛。加缪的父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不久的对德作战中受伤身亡,当时加缪还不满一岁。
与当下武汉肺炎巧合的是,在加缪全身心准备创作《鼠疫》时,1942年,他却因肺病复发,不得不从炎热的奥兰转移到法国南部山区帕纳里埃疗养。就在疗养期间,战争爆发,法国南方被德军占领,加缪与家人失去联系,一个人难免孤单落寞,焦虑不安,这种切身的体会使他赋予《鼠疫》中新闻记者朗贝尔逼真感人的诸多细节。
现摘录原文中关于记者朗贝尔的描写:
朗贝尔先是不断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活动。据他所说,他一直认为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而从某种观点看来,他的职业要求他会,善应付。他走访过很多官员和其他的人,这些人的资望向来是人所公认的。但是这一次,情况特殊,这种资望却毫无用处。这些人中大部分对银行、出口、柑桔,还有酒类生意等方面有精辟而专门的见解,他们在诉讼或保险问题上拥有毋庸置疑的知识,更不必说他们的过得硬的文凭和显而易见的乐于助人的态度。在所有这些人身上最突出的一点也就是乐于助人。但在鼠疫问题上,他们的知识几乎等于零。
朗贝尔在他们每个人面前,一有机会就申诉自己的理由。他的基本论据不外是:他是外乡人,因此他的情况应该得到特殊对待。一般地说,这位记者的对话者们都非常同意他的观点,但是他们总是向他指出,这也是好多别的人的遭遇,所以他的情况并不像他所想象的那样特殊。朗贝尔回答说这对他的论据丝毫无损。对方则说这对行政当局却会带来困难,他们极不愿给予例外照顾,怕的是造成一种非常令人厌恶的情况:开了先例。这样讲话的人,根据朗贝尔向里厄医生所讲的分类方法,可归人形式主义者这一类。此外,还有些会说话的人,告诉来访者局面是长不了的,并不惜以大量好话劝说求助者,他们安慰朗贝尔说,目前的情况不过是一种暂时性的麻烦而已。也有一些“要人”要求来访者留一张条子,简要说明情况,并告诉他,以后会作出决拉那些轻浮的人趁机向他推销住房证券或推荐经济的膳宿公寓;那些照章办事的人让他填写卡片,然后分类归档了事;忙得不可开交的人,就不耐烦地把两臂高高举起;嫌麻烦的索性掉过脸去不睬;更多得多的是一批沾有旧习气的办事者,他们叫朗贝尔到另一个机关去联系,或指点他另行接洽的方法。
这位记者就这样一处接着一处地走访,搞得筋疲力尽……
当下的你,读了这段,会想到些什么,是不是五味杂陈?在这里我也不想多说。
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的《癌症楼》
《癌症楼》创作于1963年—1967年,在197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奖中,索尔尼琴凭此作获奖。小说的创作背景取材于自己从流放地到塔什干治病的亲身经历,在作者笔下,之于社会与癌症之于人体,同样危险和致命。因此《癌症楼》也被评论家及读者认为,是一部人道主义作品,他借助癌症这个举世无奈的病魔,隐喻剖析社会“毒瘤”。
现摘录一段原文共读:
然而,目前除了这所医院,整个共和国再也没有别的地方能治他的病了。
“可我这儿并不是癌,对吗,大夫?我这儿不是癌吧?”帕维尔·尼古拉耶维奇一面轻轻摸着自己脖子右个可恶的肿瘤,一面怀着希望问道,那肿瘤几乎天天在长,不过外面还是绷着白皙完好的皮肤。
“不是的,当然不是,”东佐娃大夫在以龙飞凤舞似的笔迹写一页页的病历过程中,不下十次用这样的话安慰他。
她写字时戴上那圆角方框眼镜,一停笔就把眼镜摘下来。
她年纪已经不轻,面色又有点苍白,显得很疲倦。
这还是几天前门诊时的情形。
指定到癌症楼去的病人,哪怕只是去门诊检查,夜里就会睡不着觉。
而东佐娃决定让帕维尔·尼古拉耶维奇立即住院,愈快愈好。
在两星期之内,这出人意料、来得突然的病?
重读《癌症楼》,真的是带给了我不一样的体验,他能让一个当代写作者深刻反思自已的写作勇气和写作功力,自问有没有能力像索尔仁尼琴一样在独特的有限叙述时空下,对小说内容进行深刻与广泛的建构; 又能否在文本中建立了多样的人物关系,去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展开不同的故事,以开放性的对人生哲学进行深刻探讨;又有没有勇气像《癌症楼》这般,象征性地把所有的一切都结为一个中心:即政治权力话语笼罩下的癌症楼,通过身处楼中不同人物不同身份的不同焦虑与建构,来拓展思考对个人命运与国家政治,探讨人生哲学与政治话语………
或许不能。或许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