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五虎上将谁的智慧最高
正史中,蜀汉没有封“五虎上将”,因《三国志·蜀书》把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的传记列在一起,《三国志平话》才据此把这几人写成了“五虎上将”。而且,排序也与正史不同,关羽、张飞在前,以下是赵云、马超、黄忠。后来,罗贯中作《三国志通俗演义》,采用了《三国志平话》五虎上将之说,排序也是一样的。毛宗岗父子整理的《三国演义》,这一处也没有改动。其实,我倒觉得,《三国演义》的这个排名比较合理,把这几人写成蜀汉“五虎上将”似乎也没有多大问题。从蜀汉的战将来看,无论从资历、战功方面而言,恐怕还没有人能全面超越这五人。这也是陈寿修志时所持的观点,专门把这五人放在一个档次上立传。那么,从正史和演义两个不同的记述来看,关张赵马黄之间谁又最具智慧,他们的武艺又有何特长呢?最具智慧者非赵云莫属智慧,俗话也叫做“聪明”,耳聪目明者谓之“聪明”。这样,就得给五虎上将们论一论寿数了。五虎上将都是人中豪杰,年轻时,谁都是耳聪目明之辈,且远超常人。没有过人的天赋,眼不疾,耳不聪,缺乏天赋,武功便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临阵对敌,乱军之中求生存,耳聋眼花之辈早就阵亡了。五虎上将中,黄忠算是高寿之人,虽然黄汉升出生年月不详,去世时间却很清楚。建安二十五年(应为彰武元年,公元220年)去世,《三国演义》中说,此时,黄忠已经七十五岁。这么大年纪尚能冲锋陷阵,战败潘璋,从韩当、周泰、凌统、潘璋的围困中冲杀出来,只因中箭而殒命,说明黄汉升当时依然能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抵挡四面之敌。黄忠的聪明,五虎将首屈一指。赵子龙出生时间也不清楚,死的时候是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三国演义》说,赵子龙力斩五将时,是“年登七十”。这时,是诸葛亮第一次兴兵中原,即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也就是说,赵云死的时候,大概是七十二岁。虽然“失街亭”之后,赵云便没有再随军征战,没有像黄忠那样死前还在阵上杀敌,但也与黄汉升很有一拼。赵云没活到黄忠那般年纪,七十岁过后就“偃旗息鼓”不上疆场了,聪明程度稍逊于黄忠。但是,马超四十七岁就因病去世,自然就不能与赵云、黄忠相比了。张飞死时五十五岁,关羽也没活过六十岁,假若他们都活到黄忠、赵云这把年纪,估计也是可以大杀四方的。可惜,他们的“聪明”没能让世人见识。“小时了了,大时未必”,老时更加未必。赵云虽然与黄忠比,稍微弱点。但是,纵观其一生,其成就当在黄忠之上,可谓最具智慧五虎上将。现在,有很多质疑正史中的赵云,说他根本就没有演义中的常山赵子龙那般神乎,甚至还得出刘备保镖、家将的结论。正史中的赵云不见得比演义中的赵子龙弱,把五虎将都放在历史真实中考察,赵云的事迹在演义中被放大的程度恐怕还不及关羽、张飞。当阳长坂坡救主,保护阿斗、甘夫人安全撤离战场,后来,截江救阿斗,都是有历史记载的。刘备入川遇阻后,诸葛亮与赵云溯江而上驰援,“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因为平定成都有功,赵云被加封为翊军将军,大致是“飞将军”的意思。这个军衔是刘备首创,被赋予了特殊意义,“翊”就是“飞猊”。后来,赵云与邓芝在箕谷抵挡曹真,掩护诸葛亮取祁山,虽然因为兵弱失利,但却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奇怪的是,赵云完成了掩护任务,回到成都之后,却被贬官。赵云被贬,一则说明诸葛亮是一贯的甩锅大侠,失街亭怪罪马谡,一伐中原失败,赵云也跟着吃瓜落。子龙与邓芝原本就是率领弱兵虚张声势的,诸葛亮取祁山失利,赵云却背了锅。另一方面,说明赵云很有智慧,知道胳膊拗不过大腿。所以,马超郁郁得病早亡,关羽败走麦城这样的大灾大难,赵云都避免了。赵子龙的事迹还散落在《云别传》、《三国志》其他传记和人物事迹中,“子龙一身都是胆”等,都是历史真实。赵云打仗厉害,有勇有谋,也善于自我保护,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刘备平定益州后,准备把田舍房产分赏有功诸将,赵云却以霍去病的话劝说刘备,把耕地归还给农民,以休养生息,以为国力根本。刘备、诸葛亮对赵云的人品评价很高,赵子龙无疑是“五虎上将”中最具智慧之人,也是名副其实的“聪明人”。五虎上将的武艺有何特点陈寿在《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中,给“五虎上将”都下了评语,关于武功方面是这样说的: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马超阻戎负勇。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腾之徒欤?从这几句简短的评语中,不难看出,五虎上将以关羽、张飞最厉害,都是“万人敌”的级别,也就是演义小说中常说的“万夫不当之勇”。马超凭借勇力,抵抗羌戎,武功也是相当厉害的。黄忠与赵云一样,武力值达到了灌婴、马援的水准。陈寿是后辈,没有亲眼见过五虎上将的真功夫。因而,在他们的传记中,多次引用与五虎上将同时代人物的评价,来评判他们的武功。程昱说赵飞虽然“亚于关羽”,但“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杨阜曾经对曹操说:马超“有信、布之勇”,马孟起的武功简直可以与吕布相比。黄忠则“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赵子龙自不必说,刘备一句“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便可概括赵云的武功水平了。《三国演义》中,关羽是被神化了的,其他四人也有不同程度的夸张演义。小说中,关羽的兵器是八十二斤(《水浒传》说是八十一斤)的“冷艳锯”,又叫青龙偃月刀。这件兵器应当是《三国演义》中少见的重武器,似乎还没有人的兵器能达到这个重量。所以,关羽的膂力是十分惊人的,青龙偃月刀挥舞起来,呼呼生风,刀光霍霍,令人胆寒。都说关云长武功有一部分来自赤兔马,马快刀块,才是其武功的最高境界。然而,不要忽视了关羽的力量,温酒斩华雄,完全是以非凡的气势先将对手吓傻了。临阵对打,关云长也没落下风,也从无败绩。但是,若论阵战,关羽在勇猛方面,恐怕还不及张飞、马超这两人。因而,关云长的武功特点更着重于力量气势,以及赤兔马的脚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关云长此招屡试不爽。后来,估计是这招太出名了,大家有了防备,也就不如当年那么灵了。张飞的兵器也很特别,用的是丈八蛇矛。这是一件长兵器,一丈零八寸,挥舞起来同样需要非凡的膂力。若是力气不行,丈八蛇矛的离心力恐怕会导致脱手,甚至连人都被带下马去。所以,张飞的武功除了枪法套路外,勇力也是其特点之一。《三国演义》的张飞十分的勇猛,打起仗来不要命,葭萌关大战马超,场面十分生猛。这也说明,杨阜说马超有吕布之勇,同样适合张飞。马超从小在西凉长大,勇猛是其性格特点,也是武功特点。《三国演义》中,裸衣斗许褚,夜战张翼德,都显示了马孟起过人的勇武。但是,此人的特点又是其弱点,马超死就死在有勇无谋上。陈寿说:“马超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张飞虽然是粗人,也是以勇猛著称与三国,但张翼德还善于用点智谋,除了与刘备关系很近这个原因外,武功综合实力强于马超,也是他稳居五虎将第二位的重要条件。黄忠的武艺有两大特点,大刀迅猛,膂力充沛。同时,一手好弓箭,《三国演义》中似乎就是第一射手了。黄汉升的武艺不用多评论,其特点在战长沙、定军山斩杀夏侯渊时已充分体现,其刀术不在关羽之下。赵子龙一杆长枪所向披靡,临阵作战不嚣张,大将风度跃然纸上。子龙更不缺乏勇猛与胆略,“常山赵子龙”令敌胆寒。同时,赵云的弓箭技术也是十分了得的,长江之中能一箭射落对手船帆,射术不让黄汉升。假若以综合实力评价五虎将武功,按照《三国演义》甚至是《三国志》中的表现,赵云当居五虎将第一。当然,五虎上将是一国的,不能自相挑战。关羽不承认黄汉升,不是因为武功,而是不愿与老卒为伍。张飞与马超交过手,实力相当。其他没有交过手的五虎将,大概都是同一个级别的高手,各有特点而已。诸葛亮认为“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五虎将的排名,原来还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武功高低倒是次要的了。从智慧、武功特点两个层面理解,“五虎上将”各有千秋,若是捉对单挑,谁也不能说有绝对把握能赢谁。但是,若以综合实力,尤其是考虑到武功基本持平的前提下,以智慧打仗,恐怕就可以衡量出个高低来了。马孟起是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本不缺乏智勇双全的基因。但父亲马腾久居西凉,马超也自小在强悍的羌戎长得,养成了强悍勇猛的性格。这地方迷信武力,智谋反倒等而下之了。进入中原作战后,马超几乎就没有占得过便宜,基本上沦落为打手了。陈寿评价黄忠。赵云为“爪牙”,这样的评语其实安在马超身上更为合适。马孟起有勇无谋,杨阜说他有吕布之勇,涉嫌夸张。吕奉先明摆着《三国演义》第一高手,《三国志》中也是一员难逢对手的猛将。而且,吕布十分善于打仗,《三国演义》中说他刚愎自用,不听良言。这也是有“谋”的表现,马超达不到这个层级,还没有混到吕布独霸一方的程度。张飞曾经智取瓦口隘,闹得张郃六神无主,不断掉入猛张飞的圈套,差点就让曹洪给斩了。这是张飞最为精彩的一次用谋,张翼德虽然生猛,但不缺乏智慧。随诸葛亮驰援刘备时,张飞义释严颜,一改猛打猛冲的个性,招降刘璋守将,竟然比诸葛亮先到见到刘备。陈寿说:“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关羽的智谋虽然在《三国演义》中显得很大气,实际上恐怕还不及张飞。作为一方面军的首领,关云长毫无大局意识,将“联吴抗曹”的正确策略置诸脑后。关羽刚愎自用,不顾“隆中对策”,擅自向北进攻,最终失掉了荆州,刘备、诸葛亮便不得不舍弃这个战略要地,任由关云长折腾而不发救兵。关云长虽然有水淹七军的智谋之战,但却不能掩盖其短智、短视失掉荆州战略要地的过失。《三国演义》中说,云长攻拔襄阳郡,其实,关羽只是攻占了樊城而已。假若袭取樊城之后,关羽能够重视东吴方面的存在,先期稳固吴蜀联盟,历史当有可能在此拐弯。陈寿说:“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关羽、张飞这样的致命短板,非智谋之士所能有。这两人的智谋绝对难以与黄忠、赵云相比,他们也就活不到黄忠、赵云那把年纪,以“耳聪目明”来印证自己的聪明智慧了。黄忠并非以智谋见长,但能够识时务,投降刘备,成就了一番事业。这是人生大智慧,正合“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个在三国时期衡量人才的标准。黄汉升投刘备后,极少担任方面军将领,唯一一次单独率兵对战曹操,就连施反客为主、敌疲我打的计谋,斩杀曹营名将夏侯渊,占据了天荡山,打开了汉中门户。赵云自不待言,他是五虎上将中智慧最高的人。此处,再讲一件事,来总结一下赵云武功、智慧方面的综合素质。蜀汉彰武元年,刘备欲起兵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赵云劝说道:“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赵云站在“国家”的层面,力陈大义。同时,也从战略高度,提出先魏后吴的主张,与诸葛亮的“联吴抗曹”战略目标是非常一致的。刘备没有听从赵云的劝阻,悍然发动夷陵之战。因为赵云持不同主张,刘备便不带他出征。但是,刘备又有爱赵云的勇猛,便把他留在了江州。夷陵之战大败后,刘备逃到秭归,赵云及时出动出击,率兵攻击前进至永安,击退了东吴追兵。《云别传》的这段故事在《三国演义》中也有呈现,赵云的勇猛善战,忠诚果敢,应当不亚于关张。蜀汉之兴,赖于桃园三结义。蜀汉之亡,也始于桃园三结义。这个短暂的王朝,早早的注入了这样的基因,赵云这样的智勇忠贞之士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与此大有关联。有时,我想,假如刘备让赵云守荆州,恐怕会坚持“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决策,荆州便有机会守住。若此,三国又将如何“演义”呢?
三国时期蜀国有哪些五虎聚齐的战役
不存在的,因为关羽和马超可能根本没见过面,更不要提并肩作战了。如果说最接近的话是汉中之战,除了关羽之外,其他四人都参与了。先啰嗦几句,所谓蜀汉五虎将,正史无此说,只是陈寿著《三国志》时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五人并列一传,根据主要是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封关羽前将军、张飞右将军、马超左将军、黄忠后将军。此四人是当时武将中地位最高的四人。而赵云彼时只是杂号将军,地位无法与前四人同日而语。但是因为活的较长,后期建立了一定功勋,并且曾在长坂坡救过后主刘禅,而在蜀汉灭亡前与关张马黄四人一同获得谥号。故被列为一传。小说《三国演义》加大了赵云戏份,把原本的关张马黄赵排名换成关张赵马黄。还虚构了刘备封五虎大将的情节,五虎之名由此而出。言归正传,五虎从来没聚齐过。因为马超归顺最晚,是在刘备攻打益州时,投靠汉中张鲁的马超由于被张鲁属下将领记恨,郁郁不得志,所以当刘备派人结交他,马超心生归附之意。终于率部投靠刘备,当时刘备围攻成都,刘璋见马超来,彻底放弃抵抗,刘备遂得成都。而自从刘备入蜀,关羽一直留在荆州。后庞死,刘备召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入蜀助战,关羽作为刘备集团留驻荆州的统帅,一直镇守荆州,直到发动襄樊之战失败,被吕蒙夺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而死。其间,关羽从未入蜀。刘备得益州后马超曾被封平西将军,督临沮。临沮属于荆州,但是接近益州,和关羽驻守的公安有一定距离,且二人各自督军,互不干涉。并且很快,马超就离开临沮,北上参与汉中之战,所以并没有共同作战机会。另,关羽久闻马超威名,在得知马超归降后曾写信给刘备要与马超比武。诸葛亮回信“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一通吹捧,关羽很高兴,打消了比武念头,还把信展示给宾客。这可能是二人唯一有机会见面的一次。刘备得益州后,张鲁投降曹操,曹操得陇望蜀,派张郃进军益州,原本打算与孙权交战的刘备不得已议和,湘水划界,与张飞回军大破张郃,此后进军汉中,由此长达两年的汉中之战打响。此战,曹刘双方精锐尽出,旷日持久。汉中之战分了许多局部战役,刘备麾下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等人都有亮眼表现。首先,刚刚在巴西击败张郃的张飞、雷铜、吴兰与马超会师进攻下辩,马超依靠自己在西北的影响力策动氐族雷定七部万余人响应刘备。曹操派曹洪、曹休、曹真等抵挡。张飞佯攻武都、阴平二郡的战术被曹军识破,曹洪、曹休攻打吴兰部,吴兰、雷铜等战死,张飞、马超退兵。此后,刘备夺阳平关,曹操率主力至长安。之后,刘备放弃阳平关,驻扎定军山,曹军大将夏侯渊、张郃攻打定军山,刘备夜袭张郃,夏侯渊救张郃军,黄忠部依靠地形优势,自上而下擂鼓冲杀,最终夏侯渊死于此役,张郃率郭淮、杜袭等退守阳平关。之后,曹操进驻阳平关,两军对峙。赵云、黄忠在汉水大营约定,黄忠率军攻打曹军北山粮仓夺取军粮,中伏,赵云见约定时间到黄忠未归,轻骑出击救回黄忠,曹军追至赵云大营,赵云兵少,门户大开,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不敢进入,撤军而走,赵云突然杀出反击,曹军大败。随后,刘备派刘封攻打阳平关。曹操调曹彰助战,但曹彰未至,曹操已感消耗太大,不得已撤回长安。汉中之战以刘备军胜利结束,刘备又派刘封、孟达夺取魏兴、上庸、新城三郡。战后,马超领衔群臣上表劝进,刘备进位汉中王。这场汉中之战,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都有参与,是最接近五虎齐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