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攻略 > 游戏攻略

帝国时代2决定版萨拉丁战役(波斯帝国重要事件)

时间:2023-04-06 12:22:39人气:517 作者:未知

波斯帝国重要事件

波斯帝国的重要事件:1.希波战争是古代波斯帝国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侵犯希腊挑起的战争。虽然这场战争的发起者是波斯帝国,但最终的失败者却是波斯帝国。这场战争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波斯帝国不但没有实现侵略目标,相反战争还使波斯帝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但是希腊抓住了这个机会将自己的文化和势力不断的扩大进行传播。这场战争波斯帝国偷鸡不成蚀把米,将自己送上了死亡之路。2.伊苏斯战役是波斯王朝与马其顿王朝之间的一场战役,当时波斯国王以为马其顿王朝气数将尽,准备发兵将其收入囊中。却不知这只是的瞒天过海战术。因为波斯王朝的夜郎自大忽视了马其顿的实力,导致后来军心不稳使心思缜密的马其顿有了可乘之机。最后这场战役以波斯王朝的失败而告终。

重返帝国s4250抽保底有哪些角色

1、250抽的话一般保底每个阵容有一个小核心卡,例如说反击枪阵容当中的穆英;2、或者法剑阵容中的兵仙,除此之外还有萨拉丁、白起、屋大维、赵云、兰陵王等都可以称之为小核心;3、保底的情况一般需要玩家坚持抽大卡池,一个赛季赠送的银币差不多有万出头了,每日的半价抽大卡池活动;

反映英法百年战争的电影

《最后的莫希干人》是由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于1992年发行的战争类电影。影片由迈克尔·曼执导,丹尼尔·戴-刘易斯、 玛德琳·斯托等主演。影片以1757年英、法两大帝国在美洲争夺殖民地的七年战争为背景,讲述了殖民者与土著内部的斗争以及追求独立自由的白裔土著与殖民者之间的故事。《圣女贞德》是吕克·贝松执导,米拉·乔沃维奇等主演的历史电影。影片改编自法国民族英雄贞德的故事,讲述的是英法战争时,贞德所带的成功解放了奥尔良和兰斯,辅佐储君加冕成王。但贞德在之后的战斗中被捕时却无援兵来救,最终被处以火刑烧死。《时间线》是由派拉蒙影业公司出品的科幻冒险影片,由理查德·唐纳执导,保罗·沃克、弗兰西丝·奥康纳、杰拉德·巴特勒、大卫·休里斯主演,于2003年11月26日在美国上映。该片改编自迈克尔·克莱顿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学生们为了救回历史学家爱德华·乔斯顿教授,不得不用时间穿梭工具来到中世纪,被卷入到一场古代战争中的故事。《亨利五世》是肯尼思·布拉纳执导的的传记片,由德里克·雅各比、肯尼思·布拉纳等主演,该片于1989年11月8日在美国上映。该片描写年轻的英格兰国王亨利五世登基后,面对法国隔海挑战而难以作出抉择,经过一连串的犹豫而转趋坚定,终鼓其余勇出兵,以破釜沉舟的决心苦战获胜。《萨拉丁》是1963年5月30日 上映的埃及剧情电影,由尤苏夫·夏因执导,《萨拉丁》讲述了12世纪末,耶路撒冷统帅里诺率军袭击了穆斯林的朝圣队,挑起同埃及的战争。海廷战役,埃及皇帝萨拉丁以少胜多大败,沦陷近百年的耶路撒冷也随之重归穆斯林手中。《天国王朝》是一部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奥兰多·布鲁姆、伊娃·格林、爱德华·诺顿等主演的历史题材电影。该片于2005年5月6日在美国上映。该片讲述了12世纪耶路撒冷王国陷入危机,一个铁匠伊贝林的贝里昂保卫耶路撒冷城并对抗想从徒手上重新夺回耶路撒冷的领袖萨拉丁的故事。

中东历史演变完整版

从地缘位置上看,中东在世界古代文明交往的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中东是世界上最早诞生农业文明的地区,它与欧亚大陆的其他古代农业文明大体上处于同一纬度上,如、印度、希腊、北非等,丝绸之路将所有这些文明联结了起来,而中东正处于这一商道的中央,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在这一地区的北方,是游牧民生活的广阔的欧亚内陆草原,而南方的农业文明区成为他们袭扰的对象,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成为影响古代世界的最重要的矛盾,中东是受影响最大的典型地区。当然,这种冲击也造成了文明的多样性并加快了变迁的速度。然而,许多学者未能注意到的是,中东本身还面临着来自南方游牧民的冲击,例如阿拉伯半岛。而且,欧亚内陆草原的游牧民属于草原游牧部落,而中东的游牧民属于沙漠游牧部落,双方在长途跋涉的范围、部落程度和等级制等方面有所区别,而最终却在中东文明演变的舞台上相遇并创造了新的辉煌(来自中亚的突厥人、蒙古人和奥斯曼人)。一般说来,与中东交往最为频繁的地区是周边的地中海地区、北非、外高加索、中亚、南亚和东亚。在中东地区内部,著名英国学者汤因比认为,和乌浒河——药杀河流域(包括阿富汗和河中)及其邻近地区是世界高级宗教两大发源地(三大一神教和大乘),其原因在于它们均为重要的“交通环岛区”。中东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因此彰显。二、上古中东:多元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远古至7世纪初)上古中东的历史是多元文明的起源和从城邦到帝国、再到大帝国演变发展并为中东文明圈奠定基础的历史。首先,我们简析一下影响中东古代文明发展的几个因素。第一,作为三大洲海陆交通的要道,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加上当地发达的文明,中东历来是民族入侵和迁移频繁发生之地,是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典型地区。另外,为了控制商路,阻止外来入侵,原有国家也努力扩充,甚至先发制人,对外用兵,因此战争频繁。第二,物产单一使发达的地区贸易、国际贸易成为中东历史的突出特点,贸易促进了不同民族间交往和文明的形成、发展。中东地区输出的主要商品有谷物、羊毛、食品、手工产品等,输入的主要商品有黑曜石、宝石、半宝石、燧石、木材、金属、石材、矿物颜料、沥青等。美籍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指出:“近东的人们,例如苏美尔人……他们的一切必需品基本上都是从贸易交换而来。”第三,中东存在着多元文化。从语言和民族角度看,创造中东古代文明的民族主要分为三类。(1)闪族(闪米特族),包括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迦勒底人、犹太人、阿拉伯人、迦南人、阿拉米人等。(2)操印欧语言的民族,包括赫梯人、喜克索斯人、波斯人、帕提亚人、塞人等。(3)其他民族,包括古埃及人和苏美尔人,其中古埃及人是由闪族和含族(含米特族)融合而成的。在上述三大群体中,闪族显然是古代中东最大的民族群体,也是现今中东人口中最多、影响最大的群体(包括阿拉伯人、犹太人),但中东文明不等同于闪族文明,而是多元文明的大融合。中东也与希腊、罗马进行着文化交流。中东古代的文明交往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两大文明中心东西辉映的时期(远古至约公元前2000年埃及第十二王朝的建立)。从历史上看,中东古代文明存在几大中心,这些中心灿烂辉煌,交相辉映,相互影响。其中,最早最重要的文明中心是两河流域和埃及。两河流域形成了世界最早的城市、文字和文明。它发源于南方的苏美尔,而苏美尔奠定了希腊化以前两河流域古代文明的基本特征。公元前2371年,苏美尔为北部的阿卡德统一。古埃及文明虽发源较晚,但因尼罗河流域在地理上自成体系等原因,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却比两河更快。约公元前3000年,上、下埃及统一;此后,第四王朝(公元前2650——前2500)开始了金字塔的建造。第二阶段,两大文明扩散和其他文明兴起的时期(约公元前2000——前550波斯帝国建立)。埃及第十二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埃及恢复了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而两河流域也随之进入了政治上的帝国时代。本阶段的特点主要有:第一,两大文明中心在遭受外来入侵的情况下持续发展。在这一时期,两河流域和埃及均遭受外来入侵,但新的统治者最终都被同化了。两大文明进入了发展的巅峰时期。第二,中心文明的传播和地方文明的兴起。在两大文明中心的周边地区(主要是西亚),兴起了一系列别具特色的地方文明,如腓尼基、迦南、犹太、埃兰、胡里特、赫梯、阿拉伯等。这些文明与两大中心进行贸易、交往,有时甚至处于后者的政治统治之下,因而大量吸收了其先进文化。在宗教方面,的胡里特人的神谱中包括了两河流域的神灵埃阿、安努、恩里尔等,并以两河的宗教中心尼普尔和埃里都作为其宗教圣地。而胡里特人也将两河的宗教文化传播到小亚的近邻赫梯。赫梯人同样尊崇两河的伊什塔尔,其史诗《吉斯吉莫斯》即模仿《吉尔伽美什史诗》。迦南人崇拜的暴风雨之神巴力和爱情女神阿斯塔特即苏美尔的塔木兹和伊什塔尔,腓尼基的情况与此相似。此外,两河的塔庙也为西亚各民族普遍模仿。在语言文字方面,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包括赫梯、埃兰、胡里特、乃至克里特的楔形文字均由此而来。同时,阿卡德文成为中东的通用语言,而埃及的纸草则成为地中海地区的主要书写材料。此外,一些地方文明也相互影响。例如,胡里特人的宗教吸取了迦南和的宗教因素,而犹太人的早期宗教也吸收了迦南宗教的因素。第三,在融合中发展、创新。两大中心以外的地方文明不但茁壮成长,而且少数文明在融合各种文明的基础上青出于蓝,创造了意义重大的新的文明形式。在沿地中海的列万特地区(即大)形成了一条文明发展的“黄金海岸”,其东边则是两河的“黄金水道”,二者相连成为文明创新和交往的大动脉。大的创新主要在语言和宗教方面,本阶段主要是语言。受埃及文字的影响,公元前17世纪在迦南产生了原始迦南文字,公元前15世纪在西奈产生了原始西奈文字。公元前14-13世纪,在腓尼基产生了分别受西奈文字和两河楔形文字影响的毕布勒字母和乌加里特字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母。其中的毕布勒字母书写简便,适于商业簿记。腓尼基字母成为世界字母的发端,由此衍生出希伯来字母、阿拉米字母和希腊字母。从原始迦南文字则发展出原始阿拉伯字母。此外,阿拉米文也逐渐取代阿卡德文成为西亚的通用文字。第四,中央集权帝国的广泛建立。埃及在经历了中王国的繁荣之后步入其全盛时期,即新王国时期,并首度占领。两河流域则先后建立了大一统的古巴比伦、亚述、新巴比伦等帝国,其版图扩展到、腓尼基、小亚东部、波斯西部和南高加索。同时,形成了米底、赫梯和胡里特人的米丹尼等强国。帝国的出现,本身就是社会经济发展、军事技术和军事组织改进和文明交往进一步发展的产物,而不仅仅是依靠军事征服。这就为后来波斯帝国的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了基础。第三阶段,东西方交会时期(约公元前550-7世纪初教兴起)。本阶段的特点主要有:第一,两大文明中心式微,边缘文明发展成为主要的文明,建立了空前未有的大帝国。分布在中东边缘的波斯、希腊罗马和阿拉伯文明取代了埃及和两河文明,建立了囊括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即波斯帝国、帝国及其他希腊化帝国、萨珊帝国、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这些大帝国的建立,极大地便利了各地区间的交往,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包括与印度文明和文明)。第二,文化交往的形式和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由两大文明中心向中东内外各地区的传播为主演变为中东不同文明之间及与区外文明间的双向交往,甚至文明中心的吸纳多于付出。尤其重要的是,本阶段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文明通过军事征服,开始大规模地与东方文明展开交流,此即希腊化。广义的希腊化不应当局限于帝国及其后继者塞琉古帝国和托勒密帝国,而应包括帕提亚帝国、甚至罗马帝国。希腊化时期的特点如下:(1)希腊化实即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的交融。希腊化标志着东方文化全面登陆希腊,例如东方的占星术和宗教。同时,东方也第一次大规模引进了西方文化。在西亚,当时主要的文化形态是巴比伦文化、波斯文化和希腊文化,其具体形态又分为希腊风格、东方风格与东西融合的风格。(2)文化交融是军事征服的后果。希腊文化在中东的传播带有强制性,并表现出游离性的特点。它主要存在于在东方建立的希腊城市中,其政治、文化、体育设施全部为希腊式的,居要为希腊人。(3)地区中心从原有的文明中心迁移到欧亚大陆的交界处或其他地区的新兴城市。底比斯、巴比伦和雅典不再是地区的中心,后者移往位于欧亚大陆的交界处或其他地区的新兴希腊城市,如地中海滨的、安条克和底格里斯河畔的塞琉西亚、泰西封。这些城市虽然地处古老的埃及、和两河流域,但已经是希腊化城市,并且位于地区交通的枢纽。到萨珊帝国时期,巴比伦已经沦为废墟。阿卡德语到公元前1世纪时终被放弃。(4)随着时间的流逝,东西方文化从疏离逐渐走向融合。希腊化国家的中下层官员、军官和法官包括了大批当地人,东方城市仍然保留了自治地位。更有意思的是,巴比伦的希腊祭司贝罗苏斯著的《巴比伦史》与托勒密埃及的祭司马尼托所著《埃及史》完成了马其顿——希腊统治者与近东政治传统的同一化过程。在语言上,西亚语言吸收了希腊语的部分词汇,当地人还部分使用了希腊姓氏,阿拉米语与希腊语同为官方语言;埃及文字因使用希腊字母而改造为科普特语。在艺术上,纯粹的东方艺术和希腊艺术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融合型艺术。但东方风格仍然保持了主体地位。在民族成分上,到公元1世纪,在中东的希腊人日渐与当地人通婚,从而作为一个民族消失了。托勒密王朝美艳绝伦的末代君主克娄巴特女王即是一位混血儿。随着罗马帝国向中东的推进,它占据了小亚和、黎巴嫩、巴勒斯坦等地区,从而将罗马文化传播到当地,尤其是拜占庭帝国在小亚和的统治维持了相当一段时间。在东方,帕提亚、特别是萨珊帝国的崛起再次促成了波斯文化的传播,成为抗衡罗马帝国的中流砥柱,波斯文化的影响超过了早先的波斯帝国时期。第三,中东进入了“轴心时代”,世界宗教形成。当代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认为,公元前800至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各个文明都出现了重大的思想创新:古希腊的文学、哲学,的先知,波斯的祆教,印度的《奥义书》和,的孔子、老子等。这些思想同化和接收了古老的高度文化并向周边传播,它们标志着人类开始意识到自身的整体存在及其局限,创造了至今人们仍在思考的基本范畴,促成了世界宗教的萌芽。波斯帝国时期无疑是祆教的重要传播时期,而此时犹太教也经历了新的发展。可见,中东地区在轴心文明中占有两大创新,并与另外两个创新(希腊和印度)在地理上重叠,波斯成为与希腊、印度、并列的世界四大文明中心。当然,中东文明的最后成型是在文明兴起之后。希腊化时期也是宗教大动荡、大融合的时期,如在托勒密王朝创立了塞拉皮斯崇拜,它融会了埃及与希腊的因素。起源于波斯的米特拉教也于公元前1世纪传入罗马,公元1世纪则遍布罗马帝国。在希腊,古典文化的时期宣告结束,出现了主张拥抱世界的学说(如斯多葛主义)和悲观厌世的学说。在希腊化开始之前,一神教已开始形成,即犹太教。进入希腊化时期之后,波斯和两河流域出现了多种二元神教,如诺斯替教和摩尼教,早已形成的祆教进一步完善。在吸收东西方各种宗教和思想的基础上,中东的第一种世界宗教——教诞生了,并逐渐传播到中东和欧洲。波斯以西的中东第一次形成了一种基于单一宗教的文化格局,只是存在着不同的教派,如波斯的景教和埃及的一性论派。另外,也仍然存在着一些小宗教如犹太教、拜星教及原始拜物教。同时,犹太教和祆教的存在证明了中东本土文明对希腊文明的抗拒。三、中古中东:文明的兴起与文明圈的形成发展(7世纪初——1566)中古中东的历史是教兴起、传播和文明圈形成及发展演变的历史,它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教的兴起、传播和文明圈形成时期(627-945)。文明的兴起与以往中东文明的发展有很大不同,它发端于作为地区文明中心的新月地带南面的阿拉伯半岛,并且把一种国家体制与宗教密切结合,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强烈的融合能力的强势政治文化,并将其迅速推广到西亚北非至中亚、南亚的广阔地域。教兴起之前,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人分为南北两部分。南方沿海的也门地区曾出现多个繁荣的国家,6世纪以后先后被埃塞俄比亚和萨珊帝国所占领。北方长期为新月地带的大国(后期为拜占庭帝国)所控制,并形成了一些缓冲的阿拉伯小国。阿拉伯地区与周边的西亚、东北非和南亚存在密切的贸易联系,在文化上受到上述地区和希腊的影响,于6世纪形成了通用的阿拉伯语。阿拉伯社会仍然属于部落氏族社会,深受部落习俗和习惯法的影响,不同的部落经常为争夺牲畜和水源发生,抢劫盛行。在宗教上,这一时期被阿拉伯史家称为“蒙昧时期”(“贾希利叶”),盛行对精灵、星宿和偶像的崇拜,麦加成为本地区的崇拜中心和商业中心。大国的争夺、贸易的衰落、社会矛盾的激化形成了半岛阿拉伯社会的危机,孕育着重大的变革。约610年,先知穆罕默德受到安拉的启示,开始传播教。他一手创造了乌玛(社团),并着手统一半岛。作为政教合一的社会组织,乌玛打破了传统的部落家族关系,确立了信仰高于一切,以及穆斯林不分种族、部落和肤色而共同团结的原则。穆罕默德既是安拉的使者和先知,又是国家元首和军事领袖。《》和圣训(先知言论汇编),也确立了乌玛必须遵守的经济原则、政治原则、伦理原则和风俗习惯,从而使乌玛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整体、不同于其他信仰团体的宗教共同体。632年穆罕默德去世,乌玛先后推选了四位哈里发,即阿布·伯克尔(632-634在位)、欧麦尔(634-644在位)、奥斯曼(644-656在位)和阿里(656-661在位)。四大哈里发巩固了乌玛的基础,并向半岛以外地区拓展力量,先后灭亡了萨珊帝国,征服了拜占庭帝国的大片领土,从而将自己的控制地域扩大到、、呼罗珊和北非。661年,古来西部落的穆阿维叶建立倭马亚王朝,开创了世袭的君主制的先例,首都设在大马士革。倭马亚人吸收了拜占庭和萨珊的文化,创立了完整的阿拉伯帝国体制,包括君主制、中央行政制度、行省制度、财政制度、立法和司法制度及独特的文化。同时,在征服过程中,阿拉伯人建立了一系列城市,他们从军人部分演变为地主、农民、手工业者、商人,而被征服的民族也出现了阿拉伯化、化的趋势。随着征服的进行,穆斯林内部的矛盾逐渐暴露,其中既有圣门与麦加贵族之间、不同部落之间、阿拉伯穆斯林与非阿拉伯穆斯林之间的矛盾,也有围绕哈里发职位的斗争,由此爆发了内战。先知的女婿阿里的下属坚持阿里及其后裔是哈里发职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他们形成了什叶派(“什叶”意即“追随”)。而正统的穆斯林则形成了逊尼派(“逊尼”指遵守逊奈即圣训的人)。750年,在什叶派的支持下,阿拔斯王朝创立,首都最终定于新建的巴格达城。阿拔斯帝国具有明显的帝国的特征,表现在哈里发和贵族均与非阿拉伯人通婚、非阿拉伯人在和中地位的提升、阿拉伯化和化的进一步深入、文化的全面开放和高度繁荣等方面。但另一方面,帝国内部的民族、教派、部落矛盾逐步凸显,导致中央集权由盛转衰,突厥将领把持朝政,就近征服的边远省份渐次独立:塔希尔朝,821-873年;萨法尔朝,873-900年;萨曼朝,900-999年;图伦朝,868-905年;鲁斯塔姆朝,761-909年;伊德里斯朝,789-926年;阿格拉布朝,800-909年。因此,在政治上,国家已经从初期的单一普世帝国演变为后期的列国并立。历经两大帝国的统治,文明圈基本形成,它从北非经西亚一直延伸至中亚、南亚,其居民是信仰教的各民族,同时也有徒、犹太人、印度教徒等其他宗教的信徒。在这一广大地区,阿拉伯语取代阿拉米语和科普特语,成为主导语言,但以东的波斯人和突厥人等民族无意放弃原有语言,而采用了阿拉伯字母来表达母语。从长时段的角度看,新兴的世界宗教教更加彻底地贯彻了中东传统的一元宗教体系和对偶像崇拜的反对,是对此前的希腊化的一次成功反击,尽管它没有完全排斥希腊文化。汤因比认为,教和教均是在和希腊的“文化混合体”中形成的。教最终成为中东文明的文化载体,而教在中东的范围急剧缩小。除了本民族固有的文化外,阿拉伯人吸收了波斯、拜占庭、希腊、印度等多种文化的因素,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阿拉伯——文化,并以此为基础最终形成了中东文明圈,其范围远远超过了以往的任何帝国。在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内,中东文化的多样性以统一性驾驭下的多元性表现出来,其文化综合的深度大大高于以往,同时保持了历史的连续性。正如美国学者拉皮杜斯所说的:“7世纪阿拉伯的征服和随后的时代保留了中东机构的延续性。”三大一神教犹太教、教和教均产生于大及其邻近的汉志地区,再次证明了作为文明交会中心的大的魄力。三大一神教都把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作为其圣城,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同时,高度开放的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桥梁,保存了人类文化的瑰宝。第二阶段是世界的正式和文明深入发展的时期(945-1299),这一时期阿拉伯人丧失了政治权力,文明更加成熟和多元化。 945年,属于波斯人支系、信仰什叶派的白益人创立白益王朝。该王朝定都波斯的设拉子,其统治者夺取了阿拔斯朝哈里发的政治权力,后者从此成为世界的精神领袖,其世俗权力仅限于巴格达城。世界由此拥有两个最高中心:由波斯的白益朝统治者控制的政治、军事中心(大不里士),由的阿拔斯朝阿拉伯人的哈里发控制的精神中心(巴格达,哈里发同时掌握了该城及其郊区的世俗权力)。此外,各地方王朝还建立了自己的政治中心。科尔多瓦和开罗成为阿拉伯地区的文化中心。11-13世纪,欧洲封建主、商人和天主教会利用世界的,先后组织了8次东侵。1187年,由埃及的萨拉丁率领的穆斯林歼灭了主力,收复了耶路撒冷。在以后的东侵中,甚至掠夺了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而东方的徒也参加了反抗的斗争。历经两个世纪的多次战争,于1291年拔除了的最后一个据点。东侵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在客观上也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往。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建立塞尔柱帝国,取代了白益人的地位,其君主号“素丹”,依然承认哈里发的精神领袖地位。这一时期,塞尔柱人挫败了拜占庭帝国,第一次进入小亚和高加索,小亚和高加索从此开始了突厥化和化。但塞尔柱帝国很快也陷入。1258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率蒙古大军攻陷巴格达,阿拔斯王朝最终灭亡。然而,1260年蒙古在为埃及马木路克的所败,停止了西进的步伐。蒙古人在波斯和建立了伊儿汗国(首都先后为马拉盖和大不里士),但统治者最终接受了教。尽管本阶段世界陷于和衰落境地,但文明仍处于发展中,在社会政治领域,作为宗教学者的乌里玛最终形成,从而确立了国家中哈里发——素丹——乌里玛的三角政治体制;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典章制度进一步完善,逊尼派的教法学派和宗教教育体制最终成型;苏非派神秘主义的仪式、典章也更趋完善,正统与民间的相互结合成为社会的组织;的教义学、教法学、哲学、史学、科技等也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10世纪以后,随着逊尼派四大教法学派的形成,以及阿拉伯人政治权力的丧失,逊尼派法学家开始系统地整理前人的法律著作,因袭传统的观念流行,即所谓的“创制(伊智提哈德)大门关闭”说,从而束缚了教法的发展,法律逐渐丧失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第三阶段是世界的再统一(1299-1566),出现了奥斯曼和萨法维两大帝国(南亚还建立了莫卧儿帝国)。奥斯曼人属中亚的突厥游牧部落,后进入中亚并依附于塞尔柱人。1299年,奥斯曼人宣布建国。奥斯曼人有浓厚的宗教热情和坚定的精神,在对外征战中屡屡得手。他们于14世纪中叶进军巴尔干。1453年,素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之后该城成为帝国的首都,更名伊斯坦布尔。到1574年,奥斯曼人征服了巴尔干、埃及、阿曼、也门和除摩洛哥以外的整个马格里布,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也在很大程度上统一了世界。而且,借助于帝国的统治,教传播到了巴尔干地区和塞浦路斯。奥斯曼人建立了强大的近卫军(加尼沙里),拥有精锐的骑兵和炮兵、海军,因而在军事上无往不胜。由于在巴尔干和黑海地区拥有领土,以及帝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奥斯曼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俄国、波兰和法国均有频繁的战争和外交交往,成为参与欧洲事务的重要大国。在政治上,其中央集权的程度超过阿拉伯帝国。奥斯曼皇帝同时担任素丹及哈里发的职位,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了阿拉伯帝国哈里发职务的政教合一性。而且,控制了乌里玛,实行宗教法庭和经学院的等级制,任命的大穆夫提成为宗教界的领袖。也向苏菲派教团提供捐赠,并通过他们影响和行会。在东方的波斯,伊儿汗国于14世纪中叶为若干小国。之后,帖木儿帝国和黑羊、白羊两个土库曼王朝先后统治波斯。15世纪后期,波斯的萨法维家族兴起。1502年,该家族的伊斯迈尔灭白羊王朝,建立萨法维王朝(1502-1722)。新王朝以什叶派作为国教,从此奠定了波斯作为什叶派国家的基础;王朝定都大不里士(后迁都卡兹文和伊斯法罕),开始采用西方的火器改造,与东边的乌兹别克和西边的奥斯曼展开长年的战争。其中,与奥斯曼的战争直到17世纪中叶才基本结束。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意味着中古阶段的结束和近代的开始。

花剌子模到底有多强大

花剌子模最早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是指位于中亚阿姆河下游、咸海南岸的地区(包括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土库曼斯坦的部分地区)。这一地区很早就发现有人类活动的遗迹,至少在距今公元前3000多年这一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已经具有很高的水准。公元前2000年这里的居民已掌握了较为原始的灌溉,开始进入到定居农耕生活时代。公元前7世纪这里已出现了早期的城邦国家。公元前6世纪间花剌子模成为波斯帝国的行省,波斯帝国被大帝征服后花剌子模又成为帝国的一部分,此后这一地区又先后隶属于塞琉古王朝、巴克特里亚王国、贵霜帝国、萨珊波斯王朝。7世纪末前后花剌子模为阿拉伯哈里发阿卜杜勒·马利克征服,从此开始了化的进程。随着阿拉伯帝国分化瓦解之后花剌子模先后归属塔希尔王朝、萨法尔王朝、萨曼王朝和加兹尼王朝统治。1037年花剌子模被塞尔柱突厥人征服。纵观花剌子模的历史就不难发现:长期以来这里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这一地区不断被新的征服者占据,从没兴起过一个强势的本土国家,直到1141年花剌子模迎来了命运的转机——这一年西征的契丹首领耶律大石与塞尔柱突厥人爆发了卡特万之战。这场战争的诱因是契丹人建立的辽国为女真人建立的金国所灭:在辽国灭亡前夕的1124年夏耶律大石率领200亲兵辗转来到蒙古高原上的可敦城,在这里耶律大石建立了西辽。1134年西域东喀喇汗国的阿赫马德汗死后其子易卜拉欣汗不得人心,造成康里人和葛逻禄人叛乱,邀请西辽出兵协助平乱。耶律大石很快平定了康里和葛逻禄,并把东喀喇汗国降为附庸,割取其北疆一带为西辽直辖领地。当年耶律大石定都于八剌沙衮(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改年号康国元年。耶律大石自称古儿汗即世界之王。历史上称耶律大石创建的为西辽或喀喇契丹帝国。不久西辽就实现了对于阗、喀什等地的征服,将昔日喀喇汗国的土地尽数收入囊中。西辽始终尊崇文化——将汉语定为官方语言,与此同时对原本游牧而居的当地原住民进行编户和征税。耶律大石在西域站稳脚跟后就开始东征金国,然而却遭遇了挫折,于是他转而向中亚地区扩张:1137年西辽军进入费尔干纳盆地,与前来抵抗的西喀喇汗国会战于忽毡,西喀喇汗国战败,可汗马赫穆德逃回撒马尔罕。战败的西喀喇汗国转而去进攻葛逻禄人以弥补在与西辽的战争中的损失,马赫穆德为增大胜算还向自己的舅舅塞尔柱帝国苏丹桑贾尔求援,塞尔柱帝国是当时中西亚头号强国,很快桑贾尔以的名义召集了呼罗珊、西吉斯坦、伽色尼、马赞德兰、古尔等国的10万大军。葛逻禄人自然无法抵挡强大的穆斯林联军,于是向耶律大石求援,耶律大石写信为葛罗禄人,桑贾尔却回信要他信奉教并威胁恐吓他:若不改宗教信仰,将率大军将其消灭。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大,桑贾尔在信中夸张的说:“他们甚至能用弓箭把头发射断。”耶律大石见到信后命令手下抓住使者,再递给他一根针,要他扎断自己的一根胡须,使者无论如何做不到。耶律大石就说:“你用针尚且无法扎断自己的胡须,你的同伙安能用箭射断头发?”随即耶律大石集合了由契丹人、突厥人和汉人组成的部队。1141年9月9日两军在撒马尔罕城以北的卡特万草原相遇,相距两里对峙。战斗爆发前桑贾尔将自己的部队分为左右中三路:自己亲自率领中军,其卫队及后勤辎重压后,西吉斯坦国王指挥联军左翼,联军右翼是埃米尔库马吉指挥。战前耶律大石指出桑贾尔的联军人多少谋说:“敌军虽多但是没有智谋,遭到我们的攻击,他们就会首尾不救,我们的必胜。”在仔细观察对手的布阵情况后耶律大石也将自己的部队分为三路。六院司大王萧斡里剌、招讨副使耶律松山等率兵2500为右翼,枢密副使萧剌阿不、招讨使耶律术薛等率兵2500攻为左翼,耶律大石亲率部队作为中军。战场地形是一个依山的草原,西辽的背后是山脉,有一道长长的峡谷达尔加姆峡谷。耶律大石观察了战场的地形后让背靠达尔加姆峡谷安营。战斗开始后双方的中军出现僵持。经过一番激烈战斗后,桑贾尔的左翼部队插入西辽中军与左翼之间。耶律大石的中军和左翼部队向左移动,这样西辽的阵营就出现了一个缺口。桑贾尔的部队对准缺口猛攻,试图突破西辽人的阵营。被分割开的西辽右翼部队2500名骑兵迂回到桑贾尔空虚的左翼,西辽左翼部队的骑兵则迂回到桑贾尔的后方并攻击其后卫,而耶律大石带领的西辽主力被挤压向左回旋时,恰好攻击了桑贾尔阵营的右翼。这样战场就出现了西辽正面洞开,而桑贾尔三面受敌的格局。西吉斯坦贵族作战英勇,桑贾尔的部队在战斗中受到挤压,只能向前继续挺进,进入耶律大石看中的那条达尔加姆峡谷。这时西辽中的葛逻禄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桑贾尔的部队有至少上万人在这条小峡谷内被杀,桑贾尔的妻子、左右翼统帅和法学家布哈里均被俘虏,桑贾尔和马赫穆德带残兵侥幸夺路而逃,奔至泰尔梅兹。卡特万之战后西辽大将额布斯趁机攻入花剌子模境内,花剌子模的统治者此后向西辽称臣纳贡。表面上看:花剌子模似乎不过是再次换了一个主子,然而此时塞尔柱帝国仍有相当的实力,因此在西域就形成了西辽和塞尔柱帝国对立的格局,而这恰恰为花剌子模提供在夹缝中悄然做大的天赐良机。1172年花剌子模的沙赫伊勒·阿尔斯兰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塔喀什和苏丹·沙赫争夺王位。在这场王位争夺战中失利的塔喀什跑到西辽寻求帮助,西辽随即发兵把塔喀什扶上了花剌子模王位,然而成功上位之后的塔喀什却摆脱了西辽对花剌子模的控制,从此羽翼渐丰的花剌子模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西辽为遏制花剌子模的发展势头,于是转而扶植塔喀什的兄弟苏丹·沙赫反对他。得到西辽支持的苏丹·沙赫尽管没能塔喀什,但却成功在霍拉桑建立起割据,直到1193年他去世后塔喀什才重新把霍拉桑并入花剌子模的版图。塔喀什在成为霍拉桑的主人后又入侵了塞尔柱帝国的领地——在1194年3月19日的一次决定性战役中塔喀什甚至杀死了称雄多年的塞尔柱帝国的苏丹图格里尔三世,赖伊、哈马丹等地被并入花剌子模。1200年塔喀什之子阿拉丁·摩诃末继位,这时他所面对的最强劲的对手是阿富汗的古尔王朝。在此之前相当一段时期内阿富汗被突厥系的加兹尼王朝所统治,事实上加兹尼王朝除统治阿富汗之外还占据着印度的旁遮普地区。1118年阿富汗崛起了一个新的突厥系王朝——古尔王朝。1148年古尔王朝曾先后两次兴兵攻打加兹尼王朝,然而均以失败告终。1155年古尔王朝又组织了一次强大攻势,这次他们成功占领并焚毁了加兹尼王朝的首都。到1173年古尔王朝已占据阿富汗全境,加兹尼王朝的苏丹逃往旁遮普避难,将阿富汗完全让给了古尔王朝。然而古尔王朝并未就此罢手——他们攻入旁遮普并废黜了加兹尼王朝的末代苏丹,随后古尔王朝进一步向东从印度王公们手中夺取了恒河流域,至此古尔王朝已发展成为跨越阿富汗和北印度的一个大国。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对正处于国力上升期的花剌子模和古尔王朝而言:他们注定将会成为对手。就在阿拉丁·摩诃末成为花剌子模最高统治者的1200年古尔王朝发动了一场掠夺花剌子模本土的战争,双方在阿姆河畔展开了第一次交锋。巧合的是此时古尔王朝的统治者也叫摩诃末(全名希哈布·丁·摩诃未),因此这场战争又被称为两个摩诃末之间的战争,最终双方的第一次交锋以古尔王朝胜出告终。花剌子模在战败后向西辽的古儿汗求援,撒马尔罕的喀拉汗王朝也站在了花剌子模一边,正是在西辽和喀拉汗王朝的援军支持之下才使花剌子模得以在1204年打败了古尔王朝。1206年3月13日古尔王朝的希哈布·丁·摩诃未死后花剌子模的阿拉丁·摩诃末趁机从古尔王朝手中夺取了赫拉特和古尔山区。1215年花剌子模夺取加兹尼城,完成了对阿富汗地区的征服。花剌子模的摩诃末把他对古尔王朝的胜利归功于及时援助他的西辽,然而随着花剌子模实力的提升已使这位穆斯林皇帝越发不能容忍身为异教徒的契丹人将自己视为封臣的举动——尽管在摩诃末之父塔喀什的时代已脱离西辽藩属的地位,走上独立发展之路,然而西辽一直视花剌子模为自己的藩属,而摩诃末向西辽求援之举无异于为西辽提供了一个重新控制花剌子模的机会。摩诃末自然不愿重新成为西辽的藩属,当时撒马尔罕的喀拉汗王朝也是契丹的封臣并有着和花剌子模人同样的情绪。摩诃末巧妙地利用这种情绪与喀拉汗王朝达成协议,从而使花剌子模得以兵不血刃就占领了布哈拉和撒马尔罕。1210年西辽攻入撒马尔罕,然而花剌子模人成功俘虏了西辽的塔延古将军。此后摩诃末还曾远征波斯和巴格达,一时间花剌子模赫然成为拥兵四十万的中亚强国。这时的花剌子模北以锡尔河为界,东以帕米尔和瓦济里斯坦山区为界,西以阿塞拜疆、卢里斯坦和胡齐斯坦山区为界,几乎囊括了河中、大半个阿富汗和整个波斯,甚至连阿塞拜疆的统治者也主动承认自己是花剌子模的纳贡之臣。从花剌子模的崛起历程来看:在摩诃末的父亲塔喀什之前花剌子模一直处于塞尔柱帝国和西辽的争夺之下,直到塔喀什时代才迈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到摩诃末时代才真正强大起来,然而花剌子模的强大并没维持多久——可以说花剌子模的命运就是“成也摩诃末,败也摩诃末”,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摩诃末和我国唐朝那位一手缔造了开元盛世却又招致安史之乱的唐玄宗李隆基有些相似——正是摩诃末一手缔造了花剌子模的强大,可也正是他在位时期花剌子模在其全盛时期猛然走上了覆灭之路,因此用“昙花一现”这个词形容花剌子模的强大可谓恰如其分。那么摩诃末究竟是如何带领全盛时期的花剌子模走上覆灭之路的呢?原来正当花剌子模日渐崛起成为中亚强国之际在其东方正赫然崛起另一个强大的国家:1206年春蒙古草原诸部被乞颜氏族的铁木真所统一,蒙古贵族们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召开大会,在本次大会上蒙古贵族们共同尊奉铁木真为成吉思汗,以此为标志宣告统一的蒙古汗国正式建立。成吉思汗统一草原诸部后首先对世仇金国展开了报复:蒙古军占领了金国的中都城(今北京),迫使金国奉献岐国公主、金帛和马匹等请降并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成吉思汗十三年(1218年)蒙古人在追击乃蛮王子屈出律的过程中趁势西征灭掉西辽,打开了通往西方的道路。由于此时蒙古的主要精力还用在对付东方的金国,一时无力对西方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尽管如此成吉思汗还是派出商队前往西方贸易以扩大蒙古的对西方的影响力。当成吉思汗派出的商队到达花剌子模的讹答剌城时镇守当地的总督海儿汗在杀死蒙古汗国的499名和平商人后将其财物据为己有。成吉思汗出于集中精力应对金国的原因而不愿在此时分神同花剌子模开战,于是他派出使节前去交涉。摩诃末武断地杀死了成吉思汗派去交涉的正使,将两位副使剃光胡须后押送出境。花剌子模的鲁莽行为终于引发两国之间的战争。按说花剌子模也是一个大国,而蒙古此时还面临与金国的战争,也正因为如此成吉思汗才多次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解决花剌子模问题,直到得知自己派出的使者被摩诃末杀害后才坚定了武力攻打花剌子模的决心。在此之前蒙古人对花剌子模的情况并不了解,因此成吉思汗为做到知己知彼而在战前进行了充分的情报搜集工作:当时蒙古商人充当的间谍遍布各地,同时蒙古人也广泛利用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其他民族的商人充当间谍,这使蒙古人在战前就对花剌子模的各种情报已有相当的掌握和了解。在出征前成吉思汗和他的将领们已就双方的具体形势、已方要达成的战略目标、进攻路线的选择、动员的数量及构成、每支部队各自的战略目标与任务以及后勤保障工作等进行充分的谋划。蒙古人作为马背上的民族从小就精于骑射,当时蒙古骑兵的机动性可谓举世无双——他们可以一边作战一边行军并保证每天推进80公里。蒙古马尽管尽管就体型和爆发力不及中亚、西亚的马种,但胜在耐力极佳、能负重。当时每个蒙古骑兵通常都备有四五匹马,有的负责运输和行军,有的专门用来作战,从而大大提高了作战效率。与此同时精于骑射的蒙古骑兵甚至能在后退时回头拉弓放箭。当时蒙古骑兵已出现分别适用于轻骑兵和重骑兵的各种装备配置并总结出了箭雨打击、迂回包抄、佯退设伏等诸多行之有效的战术。在决定对花剌子模采取军事行动后成吉思汗在第一时间派人在行军路线上设置了很多补给点,以方便进军和各部队之间的呼应联系。除了蒙古人一向见长的骑兵之外成吉思汗还征召了攻打坚城所需的工程专家和士兵等近万人,准备了大量的破城槌、投石机和火药等攻坚武器。相比蒙古方面的准备充分而言:花剌子模方面就显得很不足了——花剌子模是一个在摩诃末时代才真正崛起的新兴国家,新征服领地上的对其并无多少忠心可言。按说蒙古同样也是在成吉思汗时代才崛起的新兴国家,可此时的蒙古却犹如一轮朝阳蒸蒸日上,而花剌子模却存在诸多的国内矛盾,尤其是摩诃末的残暴性格不仅无助于这些矛盾的解决,反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摩柯末统治下的疆域尽管庞大却并不团结——突厥军事贵族们在各自领地内割据一方,只是名义上听从摩柯末的号令。当时的中亚教尚未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然而摩柯末强迫境内居民改宗,这就对其境内的徒、徒、萨满教徒造成了极大的刺激。与此同时在教内部也存在深刻的矛盾:花剌子模的崛起与巴格达的哈里发势力起了,而哈里发并不单纯只是一名世俗统治者,他在世界中的地位类似于欧洲教世界中的罗马教皇,即使是花剌子模境内的宗教界人士也是尊奉哈里发的,这就造成了花剌子模王室与宗教界人士的矛盾。甚至就连摩柯末自己的家庭内部也存在深刻的矛盾:摩柯末的母亲图尔罕可敦就是身边聚集着大量突厥军事贵族,从而使花剌子模朝廷出现了分别围绕在国王和太后周围的两个权力中心。事实上当蒙古人袭来时花剌子模国内的地方势力都蠢蠢欲动,身为花剌子模国王的摩诃末不得不分兵把守各大城市,这就导致了花剌子模兵力的相对分散。尽管花剌子模在总兵力上占优势,但具体在每一据点上其实都处于相对不利的局面,成吉思汗巧妙利用了摩诃末兵力分散的特点集中优势兵力对花剌子模各据点各个击破。蒙古军团在对花剌子模各据点各个击破之后攻陷了花剌子模都城撒马尔罕,摩诃末逃入里海的一个小岛并死在了岛上。摩诃末之子扎兰丁继位,继续扛起反击蒙古的大旗。扎兰丁曾集结约10万在八鲁湾川击败蒙古军,他的武勇甚至受到了成吉思汗的称赞。然而扎兰丁的两位部将不和导致,蒙古将领哲别和速不台趁机追击扎兰丁直至印度河畔,扎兰丁在激战后跃马渡河逃入印度。1224年蒙古军退后扎兰丁由印度前往波斯并向阿拉伯阿巴斯王朝借兵,先后据有克尔曼、伊斯法汗等地,然而不久之后他和阿巴斯王朝的哈里发纳斯尔爆发,又出征阿塞拜疆和谷儿只吞并其国土,引起了诸国的不满,扎兰丁因此陷于孤立状态。1228年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率蒙古军进至伊斯法汗,扎兰丁战败后单骑突围。蒙古军退后他仍不重视防范强敌,继续进行抢掠和扩张战争,并出兵攻占起拉特,侵犯罗姆苏丹国(位于小亚细亚)。1230年扎兰丁被罗姆苏丹领导的各国联军击败于额尔占章,议和而还。这时蒙古大将拔都奉窝阔台汗之命统兵征讨扎兰丁,直取大不里士,扎兰丁仓惶。1231年春战败的扎兰丁往更西方的高加索地区逃逸,在这一过程中扎兰丁被杀身亡,关于他的死因一说是被蒙古军杀死,一说是被投降蒙古的花剌子模将领杀死。至此花剌子模彻底灭亡,同时这也为蒙古日后进一步西征欧洲和中东打开了通道。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20-2025 www.zxian.cn All Right Reser 忠县软件园皖ICP备2023013640号-13 免责申明

声明: 本站所有手机app软件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