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酋猴是怎样的猴呢
藏酋猴属于猴科、猕猴属,又称“四川短尾猴”、“大青猴”。它是的特有种群,栖息分布于东部的浙江省、福建省以及西部的四川等省。藏酋猴体型粗壮,是猕猴属中最大的一种。它的头部较大,面部皮肤肉色或灰黑色,成年雌猴的面部皮肤为肉红色。 成年雄猴两颊及下颏长有类似络腮胡状的长毛。头顶和颈毛为褐色,眉脊有黑色硬毛。背部毛色为深褐色,靠近尾基处为黑色,幼体的毛色则为浅褐色。藏酋猴的尾部比较短,一般不超过10厘米。藏酋猴栖息于山地阔叶林区有岩石的生态环境中,过着集群生活,每群由10~30只组成,群体中有2~3只成年雄猴为首领,遇敌时首领在队尾护卫。 它们白天在地面活动,夜晚在崖壁缝隙、陡崖或大树上过夜。主要以多种植物的叶、芽、果、枝及竹笋为食,也食鸟、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藏酋猴到5岁时性成熟,期多在秋季,每年春未夏初产仔,每胎1仔。近年来,由于人类的盲目开垦导致阔叶林区遭到破坏,使藏酋猴的生存区域日渐狭窄。 目前,藏酋猴仅在武夷山、猫儿山、唐家河等自然保护区保有一定数量。
有人说“只有弱者才会逞强,而强者却懂得如何示弱”,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凡人凡事都要一分为二,不可以偏概全,不可全盘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肯否一切都是不对的,有失公允的。“只有弱者才会逞强,只有强者才会示弱”是犯了思维逻辑上以偏概全的毛病,在哲学上唯物辨证法中又犯了全肯全否的毛病,所以,我是不认为这话是很正确的。看问题思考问题,不应仅站在一点上,一个角度上看与思,要从不同角度,不同面上看与思,会换角度,换点面来看与思。学会了换位看与思,就不偏面,就会全面了。看问题思考问题切不可偏面,偏面就易出错做错。而事实是弱者有不逞强的,也有逞强的,强者有示弱的,有不示强的,不能说只有弱者才会逞强,也不能说只有强者才会示弱。很明显这在思维逻辑是把犯以偏概全的毛病的,在唯物辨证法上犯了全肯全否的毛病的。生活中,确有弱者好逞强,强者好示弱的,一是品性使然,一是谋略需要。外强中干,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真不少见。有人自弱自卑极不自信,又极好面子虚荣,顾总好逞强好胜,弱而逞强是很易看破看穿,经不起考验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有的人已足够强盛,却品性谦虚,又知道强盛不谦虚会招惹祸灾,所以会故意示强,这时,真作假时假也真。为人做事要做好,就要会换位看问题,换位思考问题。尽量少犯错,顾及全面。
“平头哥”蜜獾为什么谁都不怕,这么彪悍
“平头哥”是蜜獾的外号。非洲乱不乱,“平头哥”说了算,这句话是对“平头哥”蜜獾勇气与实力的最大褒奖。勇气来自于实力,蜜獾有许多强大的本领,让它们能够叱咤非洲。蜜獾是鼬科蜜獾属下唯一一种动物,生活在非洲、西亚和南亚的雨林和草原,它们的身长一般都不超过1米,高度不超过40厘米,和一只金毛狗的大小差不多。蜜獾是杂食性动物,最爱吃的是蜂蜜,还会捕食鸟类、蚯蚓、白蚁、蝎子、野兔、老鼠、乌龟等小型动物,更大的动物,比如小型的豪猪、1米左右的鳄鱼甚至眼镜蛇它们也能吃。它们的头顶上有着又短又刺的白毛,就像一个留了寸头故意染白的江湖大哥一般,于是便有了“平头哥”的外号。蜜獾可能是自然界最有勇气的动物了,在野兽横行的非洲大草原,蜜獾上能战狮子,中能斗鳄鱼,下能打野狗,其它的小型动物更是不在话下。在与其它动物的打斗中,蜜獾的原则是能动手尽量不动口,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下手为强。蜜獾是少数几种敢于和大型食肉动物正面对峙的动物,多次入选吉尼斯世界记录“世界上最无所畏惧的动物”。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蜜獾可不是彻头彻尾的莽夫,它们的勇气来源于众多的技能,主要原因如下:首先,它们的爪子和牙齿非常锋利,擅长挖洞爬树,乌龟壳、鳄鱼皮在它们锋利的牙齿面前都是摆设。其次,蜜獾身材娇小而灵活,与大型动物打斗过程中会选择游击策略,还能迅速从对手身下穿过,战斗技巧非常丰富。再次,蜜耀的皮毛光滑、厚实、有韧性,大型捕食者往往无从下口,咬不开它们的皮肉,即便被咬住,它们也能扭动身体摆脱,甚至掉头反咬一口。此外,蜜獾还有一个“独门秘技”,那就是放臭气,它们的尾部有腺体,一旦遇到危险,可以通过臭气警示对手。最后,蜜獾的智商其实非常高,曾经有研究人员把它们关起来做实验,它们逃脱的经验非常丰富,一般的障碍都难不倒它们。在面对强大对手时,它们往往能够迅速发现敌人弱点并快速发动攻击。综上所述,蜜獾智商高,牙齿爪子锋利,身体灵活,战斗技巧丰富,还会释放臭气,有了如此之多的技能,它们当然有勇有谋、有胆有本事了。
历史上有哪些草包将军
不知道为什么一看到这个问题,我第一时间想到的竟然是吴法宪将军。相信应该有不少的小伙伴和麻花一样吧。毕竟吴法宪将军的儿子吴新潮先生都曾说吴法宪将军头上戴着两顶帽子,一顶是林帅的爱将,另一顶就是众人所传说的“草包司令”。一想到有这样的可能性,麻花就觉得应该让大家了解一些真实的历史。首先必须正视的一点就是吴法宪将军对革命是有功的,仅凭这一点就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对将军评头论足的。而且借用张正隆先生《雪白血红》一书中的话来说就是林帅用人,用过好人,也用过坏人,但从来没用过草包就很能说明问题了。事实上,是因为吴法宪将军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从事政治工作,直接参与指挥作战的机会很少,所以才会有一部分不了解吴法宪将军的人认为将军是一个不会打仗的将军。那么下面麻花就给大家还原一个相对真实的吴法宪将军。能征善战的吴法宪将军首先就是在最艰难的那个年代,没有谁的成功是侥幸的,吴法宪将军也不例外。1915年,吴法宪出生于江西省永丰县龙岗区君埠墟大安村,幼年时的将军念过几年私塾,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在将军15岁那年,革命的烈火烧到了他的家乡。看尽了人世间苦难的将军第一时间就看到了革命是站在这边的,是先进性的,所以将军义无反顾的成为了其中的一份子,踏上了这条艰苦且漫长的革命道路。当时正值对红军的第一次“围剿”,而且战火很快就蔓延到了距离大安村仅有20里的地方。由于年纪尚小,吴法宪当时被安排到了儿童团担任团长。有了职务在身,将军顿感责任重大,但也勇敢的承担起了这份责任。在战斗过程中,将军带领着儿童团的成员抬着三十多副担架不停往返于前线与后方,就为了尽量多的救回伤员,前前后后儿童团一共拯救了100多名红军战士。不久之后,敌师长张辉瓒被活捉的消息就传到了吴法宪那里,聪明的他意识到战争即将胜利,于是他又带上儿童团的成员用最快的速度赶赴前线,这次他们要第一时间将胜利的消息告诉那些牺牲的红军烈士们,并将他们的遗体入土为安。年纪轻轻就有这样的担当和勇气,注定了将军在未来一定会大放异彩。红军之后要离开大安村了,吴法宪很是不舍离开家人,尤其的是他的奶奶,得知吴法宪要跟随红军离开后哭得很伤心,毕竟吴法宪是她一手带大的,最后还是吴法宪的父亲一把将他推出了家门。1935年3月,红军四渡赤水时,吴法宪被调到了红1师3团,在黄永胜将军手底下担任总支书记。报到的当天下午4点,红3团就突然接到了师部的紧急命令,火速向乌江前进,强渡乌江,占领渡口,为全体红军突围杀出一条血路。这一段历史在在电视剧《长征》有这么一个镜头,一个年轻的政委站在雨中做战前动员,语气坚定,而且信心十足,这个人就是吴法宪将军。而且在接下来的战斗过程中,将军更是亲自指挥,带领部队一举夺取了渡口,还歼灭了两个连的敌人,为红军主力突破乌江天险做出了突出贡献。战后红1军团对红3团进行了高度赞扬,其中吴法宪的名字就在第一位,由此不难看出将军在这场战斗中的重要性,这一年将军年20岁。战争是残酷的,但也是令人热血沸腾的,因为有那些冲在前线与敌人厮杀的勇士们时刻触动着我们的骨子里那些不安分的细胞。但我们经常会忽略掉兵法中常提到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些同样是战斗,只是因为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而不为人知。上面提到过,吴法宪将军擅长政治工作,这种擅长同样表现在战斗方面,将军就经常利用政治攻势打出一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典战例。1945年春,新四军三师围困“伪军”于苏北阜宁城。由于阜宁城易守难攻,强攻必然会导致不必要的伤亡,平易近人且爱兵如子的吴法宪将军自然是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选择强攻的。经过一番谋划后,将军认为城中的“伪军”绝大多数都是加入的,而且根据侦查发现他们大多数都来自冀鲁豫地区,于是一条攻心之计就浮现在了将军的脑海中。一天夜里,将军组织人手在射阳河上放上了许多河灯,上面载着新四军对“伪军”的政策慢慢飘向了阜宁城。与此同时,将军还组织了一批冀鲁豫地区的官兵在阜宁城外高唱家乡歌曲,一时间阜宁城中的很多“伪军”士兵都被吴法宪将军唤起了思乡之情,纷纷表现愿意投诚,而且人数越来越多,顽固份子们已经明显有了压不住的势头。而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将军让“伪军”的士兵家属写信劝降城中的“伪军”士兵。一时间阜宁城中竟然有2000人选择了出城投诚。此一举,城中的顽固份子独木难支,不久后新四军就夺取了阜宁城。吴法宪将军用属于自己的战争艺术保全过不知道多少家庭,真正做到了把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爱兵如子的吴法宪但凡在吴法宪将军手底下当过兵,任过职的人都说将军是一个性情温和,平易近人的好人,而且爱兵如子,往往队伍犯了什么错误,将军都会选择自己承担。这就要说到辽沈战役期间,吴法宪将军和刘震将军在四野二纵搭档进攻沈阳城时,由于战术安排合理,且四野各纵队配合完美,士气高涨,所以沈阳的必然挡不住四野南下的步伐。战役胜利后,二纵官兵仅留下一小部分战士维持沈阳城秩序以及看管仓库,其余战士连夜就撤出了沈阳城,在城外宿营,对秋毫不犯。但还是发生了一点状况,负责看守仓库的二纵官兵们看着仓库内的东西很是眼红,武器装备他们不敢拿,但那些皮鞋、皮带、衬衣、罐头就没那么幸运了。要知道二纵官兵当时的职责是看守仓库,他们并没有动用仓库里东西的权利,这个权利属于陶铸的沈阳军管会。据当时有幸目睹这一切的人介绍,二纵官兵从沈阳的仓库中倒腾出了许多吃的、穿的,都堆成了一座小山,二纵官兵几乎人手都分到了至少一样东西。虽然说这些东西迟早都会由军管会分发到各个部队手中,但二纵这样的行为明显是严重违反了纪律,吴法宪作为政委,是必须要阻止的,如若不然,他将会是第一责任人。但将军并没有,虽然当时是因为事情已经发生了,吴法宪也没法阻止了。不过将军并没有因为害怕但责任而怪罪将士们,而是自己一个人在战后总结大会上站出来主动承认错误,担当责任。虽然罗帅在会上批评了吴法宪,并称要对他进行严厉的处分,但吴法宪将军并没有任何怨言,依旧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试问如此爱兵如子且有担当的将军怎么可能是“草包”将军呢?我个人反而认为这样的将军才值得将士们跟随,也才能做到部队上下一心,如臂使指,最终战无不胜。忠孝两难全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良心的民族,凡事我们都以孝字当头,但当国家危难和自己家庭放在一起时,就成了一个难题。吴法宪将军同样也和绝大多数先烈一样面对着这个问题,但他没有像廖龄奇将军那样大战在即时请假回家探亲结婚,而是选择了国家大业。当然这里并不是要贬低廖龄奇将军,只是举个例子,而且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对错。上面说到,吴法宪将军15岁离家参加红军,至此之后的数十年时间,他都没有时间再回到家乡哪怕离家已经很近的时候,他都只是远远的用望远镜朝家乡方向看一样,之后选择率部追击敌军。而将军的家庭则因为他的关系,遭遇了不知道多少次“白色恐怖”,最疼她的奶奶死了,父亲也因此深陷囹圄,受尽磨难,是在乡亲的帮助下才得以离开监狱,他的父亲为了不拖累将军革命,并没有选择去寻找将军,而是一个人默默的以乞讨为生。这一切,吴法宪将军都是知道的,但他没有为父亲做什么,因为他知道这样反而可能会害了父亲,让父亲再次遭遇“白色恐怖”。所以将军只能自己默默地承受着一切。时间很快就来到了1949年春,将军得知了家乡已经解放,怀着忐忑的心情,已经走过了大半个版图的将军在南宁给父亲寄出了信件。收到回信得知父亲还活着时,将军喜极而泣,这么多年,自己的不孝让父亲为自己承担了太多,于是他向四野首长请假要回家看看父亲,尽尽这些年落下的孝道。奈何四野首长以战事紧急,等全国解放后,有的是时间为由,最终没有批准将军的请假。将军也以大局为重,没有再提请假之事。然而将军再也没有了尽孝的机会,不久后将军就收到了家乡堂弟吴臣贤的来信,称老人在前不久感染痢疾不幸去世了,自己替老人处理了后事。吴法宪问讯痛哭了一场,那天他什么人也没见,什么事也没做,将自己关在屋内哭了一天。第二天,将军走出屋子,他决定痛定思痛,将来要更好地为服务,来弥补自己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并将解放军总政治部批来的280元救济款全部寄回了家乡,拜托堂弟吴臣贤买副棺木、刻上石碑,重新安葬父亲。余下的钱,用来还老人生前所欠邻里。自古忠孝两难全,如此难题下,将军坚定选择了革命,但也时刻关心着家中老父亲,虽然最终也没能见上老人一面,但不难看出将军并非不孝之人。试问这样一个将军会是“草包”将军吗?晚年的将军1981年,获准保外就医后的吴法宪将军在济南过着平凡人的生活,家里不大,陈设也比较简陋。因为从小参军的缘故,导致将军连自己的日常生活都照顾不好,好在将军就是将军,打仗都不怕的人这点事情他很快就学会了,加之老伴的陪伴以及儿女的孝顺,将军晚年过得也算幸福。平日里的生活,将军就如同一个平凡老人一般,早上陪老伴买买菜,看看别人下象棋,当然免不了和别的老头争个“鱼死网破”,下午就看看书,练练书法,吴法宪将军的书法造诣还是很高的,或许“草包”一词也有将军草书了得的因素在里面吧。和邻里碰面,将军都会和大家打个招呼闲聊几句,拉拉家常。偶尔被人认出来,叫他一声吴司令好,他也会摆摆手笑着说自己不是什么吴司令,叫老吴比较亲切。晚年的吴法宪将军依旧平易近人,毫无架子,和谁都能很快打成一片,这样一幅祥和盛世的景象不就是将军当年参加革命所希望看到的吗。可见将军参加革命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为的就是安居乐业,天下太平。也正是因为如此,将军心态极好,并没有因为从高处跌落而一撅不振,反而安享晚年这太平盛世。2004年10月17日,将军因病逝世,享年89岁。结语吴法宪将军凭借着自己在革命过程中的功劳得到了组织和的肯定,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并在后来成为了空军的司令员,虽然将军在后来走错了路,但归,将军的功劳不应该被抹去,将军的名誉更不容他人污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