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攻略 > 游戏攻略

《第五人格》建筑师天赋加点最新玩法推荐一下(建筑学领军人物有谁)

时间:2023-03-15 21:37:09人气:967 作者:未知

建筑学领军人物有谁

现在世界上最著名的十大建筑师,他们在的代表建筑是什么。
一:创新建筑师代表: 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二 追求内外协调统一:贝聿铭
贝聿铭,美籍华人,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他为我国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银行总部大厦,的银行大厦等。与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为培养、培训建筑设计师,为推进建筑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
他设计的许多大型建筑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位于市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银行分行大厦等作品为世界建筑史留下经典杰作。1999年在北京建成的银行总部大厦是贝聿铭建筑设汁生涯中的最后一项大型建筑设计项目,耗时七年,大楼的—砖一木,—水—石皆凝聚着他的心血。该大厦楼内有园,似北京四合院,园内水池中自云南石林采来的黑石分布有致,两侧竹丛相映成趣,在空间组织上将传统设计手法运用得十分精到。
贝聿铭认为:“建筑是—种社会艺术的形式。”在他的任何设计中都不会放松协调、纯化、升华这种关系的努力。在设计时他对空间和形式常常都做多种探求,赋予它们既能适应其内容又不相互雷同的建筑风貌。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正是这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贝聿铭的设计创造出了承前启后的建筑风格,他注意纯化建筑物的体型、尽可能去掉那些中间的、过渡的、几何特性不确定的组成部分。使他设计的空间形象具有鲜明的属性。另外,他的设计还具有强烈生动的雕塑性和明快活跃的时代感。以及被绘画、雕塑作品加强的艺术性。贝聿铭建筑设计中的室内设计部分几乎均由他本人设计以保证内外的谐调统一。
三 疯子建筑大师:安东尼奥·高迪
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i,1852-1926),西班牙建筑师,塑性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属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高迪曾就学于巴塞罗那省立建筑学校,毕业后初期作品近似华丽的维多利亚式,后采用历史风格,属哥特复兴的主流。高迪最早接受的主要委托项目是完成巴塞罗那的神圣家族教堂(1883-目前仍在建设中),这是一座极有个性和感染力的建筑物(高迪去世时仅完成一个耳堂和四个塔楼之一),米拉公寓,巴特罗公寓(又称巴特罗之家),吉埃尔礼拜堂和古埃尔公园。
在高迪的眼中,一切灵感来源于自然和幻想:海浪的弧度、海螺的纹路、蜂巢的格致、神话人物的形状,都是他酷爱采用的表达思路,他痛恨硬邦邦的直线,乐于用柔和的曲线和五彩的颜色表达一切,甚至每一个烟囱的造型、每一块砖的摆法,他都有兴趣玩味半天。因此他承包的工程都成了鸿篇巨制,古埃尔公园整整耗费了14年,而圣家族直到他死后仍未竟,如果投资稳定(每年需耗资300万美元)的话,至少也得再建65年方可竣工。
四 解构主义大师:扎哈。 哈蒂德
哈迪德是建筑界的一个传奇。有人说她是疯子,有人说她是异端人物,当然还有人说她是特立独行的建筑大师。无论如何,哈迪德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解构主义大师”。哈迪德曾带领她的团队获得了世界多个最顶尖的建筑设计竞赛殊荣:意大利米兰一幢外形扭曲的写字楼,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大学和会议大楼建筑,广州的歌剧院,德国斯特拉斯堡电车站,丹麦哥本哈根艺术博物馆,美国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伦敦2019年水上运动中心,土耳其港市伊斯坦布尔和新加坡的城市建设主持权……
2004年,哈迪德获得了“建筑界的奥斯卡奖”普立兹克建筑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这个世界最高荣誉建筑奖项的女性。普立兹克奖评委之一、美国建筑资深评论家艾达·路易丝·赫克斯特布尔称:“哈迪德改变了人们对空间的看法和感受。”空间在哈迪德手中就像橡胶泥一样,任由她改变形状:地板落差极大,墙壁倾斜,天花高吊,内外不分……从哈迪德的多项设计作品的构思和表达方面来看,她与众不同的文化背景显然弱于其所接受的英国式传统保守精神。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性格之中还有着强硬、激越的一面,她的许多设计手法和观念似乎是在被阿拉伯血统中的刚劲精神热烈地鼓舞着勇往直前。与此同时,她也在一些“随形”和流动的建筑设计方案之中流露出贴近自然的浪漫品位。
她的设计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被称作“解构主义大师”,尽管她得过大大小小的奖项,有时候一年获4项,但是她的很多作品都只能安静地躺在图纸上,无法付诸实施,她甚至一度被称为“纸上谈兵”的建筑设计师。这种状况一直到90年代末才有了改观。
五 集艺术和智慧的天赋于一身:世界建筑大师安藤忠雄
生活工作在日本大阪的安藤忠雄,在53岁时获得了第18届普雷兹克建筑桂冠提名:赫雅基金杰·A·普雷兹克在宣布这一事实时,引用评奖团的描述说:“安藤的建筑是空间和形工艺的组合……即适用又富有灵感,……纵观其建筑生涯根本不能预测其未来。”

安藤忠雄是位难得的建筑师,他集艺术和智慧的天赋于一身,他所建的房屋无论大小,都是那么实用,有灵性,他有超强的洞察力,超脱了当今最盛行的运动考试界或风格。他的建筑是形式与将要生活那里的人们的综合统一。
在大多数建筑师位正开始着手于最正统的作品时,安藤已经完成了一件杰出作品的主体部分,尤其是在他本土日本,这也正是他与众不同的一点。有了光滑如丝的混凝土,安藤创造的空间都是那么富有表现力,而他使用的墙体都是那么富有表现力,而他使用的墙体正是他所称的建筑最基本的元件。长期以来,尽管他使用的材料和构件都是柱、墙、拱等,但这些元件一经过他不同的组合,又总是充满了活力与动态感。他的设计概念和材料结合了国际现代主义和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由于他注重并理解建筑工艺技术的重要性,使赢得了建筑师和施工员的美称。他成功地完成了强加给自己的使命,即恢复房屋与自然的统一,通过最基本的几何形式,他用不断变幻的光图成功地营造了个人的微观世界。除了获得一些抽象的设计概念,他的建筑更多是充分反映一种“安逸之居”的意念。
安藤的建筑是空间和形式在艺术上的惊奇组合,透过他的建筑没有人可预测这个时刻将会到来,他不愿意受传统的来缚。创新是他的手段,个人世界观是他灵感的源泉。将普雷兹克建筑奖授书安藤忠雄,不仅因为他完成了某项作品,更是为了他将来的项目能够进一步丰富建筑艺术。
安藤所有的项目几乎都是用水泥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其实他当过一段时间的木工学徒,掌握了日本传统木结构手艺。事实上,他最出名的著作之一就是完全的木结构——92年在西班牙参览的日本亭榭。
安藤最杰出的住宅工程之一就是Rokko
Housing,该上区分两阶段完成,第一期工程有20套,每套都成梯形,但规模大小、布置各不相同,第二期50套,1993年完成,但是所有单元都有统一的外观和独特的内部结构。这些住宅群都是使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从大阪湾俯瞰全景,整个小区就象镶嵌在60度的斜坡上一样,恰似一个游泳池和楼顶广场。安藤也因此获得了1983年的日本文化设计大奖。
六 现代建筑的旗手: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0.6-1965.8.27):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家和作家。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他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 )、路德维格·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原名MariaLudwig
Michael)、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并称为现代建筑派或国际形式建筑派的主要代表。
1927年柯布西耶在瑞士拉萨拉兹发起"现代建筑国际会议",成为国际风格现代建筑的中心组织。勒·柯布西耶的建筑思想可分为两个阶段:50年代以前是合理主义、功能主义和国家样式的主要领袖,以1929年的萨我伊别墅和1945年的马赛公寓位代表,许多建筑结构承重墙被钢筋水泥取代,而且建筑往往腾空于地面之上;50年代以后勒·柯布西耶转向表现主义、后现代,朗香小教堂以其富有表现力的雕塑感和它独特的形式使建筑界为之震惊,完全背离了早期古典的语汇,这是现代人所建造的最令人难忘的建筑之一。在家具设计中,勒·柯布西耶则以豪华而舒适的钢管构架躺椅著称于世,几乎成为20年代优雅生活的象征。

他丰富多变的作品和充满激情的建筑哲学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城市面貌和当代人的生活,从早年的白色系列的别墅建筑、马赛公寓到朗香教堂,从巴黎改建规划到昌加尔新城,从《走向新建筑》到《模度》,他不断变化的建筑与城市思想,始终将他的追随者远远的抛在身后。柯布西耶是现代建筑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一个取之不尽的建筑思想的源泉。
勒·柯布西耶还对城市规划提出许多设想,他一反当时反对大城市的思潮,主张全新的城市规划,认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完全可以既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形成安静卫生的城市环境,首先提出高层建筑和立体交叉的设想,是极有远见卓识的。他在20和30年代始终站在建筑发展潮流的前列,对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现代化起了推动作用。
七 艺术建筑大师:约翰•伍重( Jorn Utzon)
伍重出生于1918年出生于丹麦,曾经是一名优秀的水手。直到18岁,他还考虑去当一名海军的军官。1942年毕业于一个高等艺术专科学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逃往瑞典,在那里的建筑工作室当小职员。后来去了芬兰,与阿尔瓦"阿尔托一起工作。在紧接着的十年时间里,他游历了很多地方,,日本,墨西哥,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他去的最后这个地方成为影响他一生的主要因素。
悉尼歌剧院的传奇开始于1957年,38岁的伍重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建筑师,只在丹麦有过一次实践。他加入了一场匿名的竞赛:一块小土地上的歌剧院。他的方案在来自30多个国家的230位参赛者中被大赛评委选中,当时的媒体称之为“用白瓷片覆盖的三组贝壳形的混凝土拱顶”。这座建筑规模庞大,包括了音乐会大厅、歌剧大厅、剧场、排演厅和众多的展览场地设施。建筑面积8000平米。这座建筑直到1973年才建成,历经14年之久,耗资1.2亿美元。它的结构设计有着前所未有的难度,其间经过无数设计师的设计,最后用混凝土先做成球形,再进行修改削减而成,杰作才得以诞生。

普利策奖的评语: 约翰•伍重是一位建筑师。他扎根于历史,触角遍及马亚、、日本、的文化,以及其他很多的背景,包括他自己的斯坎德纳亚人的遗传。他把那些古代的传统与自己和谐的修养相结合,形成了一种艺术化的建筑感觉,以及和场所状况相联系的有机建筑的自然本能。他总是领先于他的时代,当之无愧的成为将过去的这个世纪和永恒不朽的建筑物塑造在一起的少数几个现代主义者之一。
八 人情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 阿尔瓦·阿尔托
阿尔托于1898年2月3日生在芬兰的库奥尔塔内小镇(Kuortane),1921年毕业于赫尔辛基工业专科学校建筑学专业。1923年起,先后在芬兰的于韦斯屈莱市和土尔库市开设建筑事务所。
大约在1924年,他为学校设计了几家咖啡馆和学生中心,并为学生设计成套的寝室家具,主要运用“新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同年,他与设计师阿诺.玛赛奥(Aino
Marsio)结婚,共同进行长达5年的木材弯曲实验,而这项研究导致了阿尔瓦.阿尔托20世纪30年代革命性设计的产生。
阿尔托于1928年参加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29年,按照新兴的功能主义建筑思想同他人合作设计了为纪念土尔库建城700周年而举办的展览会的建筑。他抛弃传统风格的一切装饰,使现代主义建筑首次出现在芬兰,推动了芬兰现代建筑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头10年,阿尔托主要从事祖国的恢复和建设工作,为拉普兰省省会制订区域规划(1950一1957)。1931~1932年,阿尔托设计了芬兰帕伊米奥结核病疗养院,他的最初设计的现代化家具也在那里亮相,这是阿尔托的家具设计走向世界的更大突破。1935年阿尔托夫妇与朋友一起创建了Artek公司,专为阿尔托设计的家具、灯饰及纺织品做海外推广。
阿尔托于1940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教授,1947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美术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芬兰科学院院士。1957年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1963年获美国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1976年5月11日逝于赫尔辛基。
阿尔托主要的创作思想是探索民族化和人情化的现代建筑道路。他认为工业化和标准化必须为人的生活服务,适应人的精神要求。阿尔托的创作范围广泛,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到市政中心设计,从民用建筑到工业建筑,从室内装修到家具和灯具以及日用工艺品的设计,无所不包。他说:"标准化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房屋都一模一样,而主要是作为一种生产灵活体系的手段,以适应各种家庭对不屋的需求,适应不同地形、不同朝向、不同景色等等。"他所设计的建筑平面灵活,使用方便,结构构件巧妙地化为精致的装饰,建筑造型娴雅,空间处理自由活泼且有动势,使人感到空间不仅是简单地流通,而且在不断延伸、增长和变化。阿尔托热爱自然,他设计的建筑总是尽量利用自然地形,融合优美景色,风格纯朴。
芬兰地处北欧,盛产木材,铜产量居欧洲首位。阿尔托设计的建筑的外部饰面和室内装饰反映木材特征;铜则用于点缀,表现精致的细部。建筑物的造型沉着稳重,结构常采用较厚的砖墙,门窗设置得宜。他的作品不浮夸,不豪华,也不追随欧美时尚,创造出独特的民族风格,有鲜明的个性。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阿尔托的杰作比比皆是,有赫尔辛基理工大学的校园,芬兰大厦(Finlandia)音乐厅及会议中心,赫尔辛基文化宫,斯道拉·恩索(Stora
Enso)公司总部大楼等等。
1936年,阿尔瓦·阿尔托为他负责室内装修设计的赫尔辛基甘蓝叶餐厅(Ravintola
Savoy)设计了一款花瓶作为装饰品之一,即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经典玻璃制品,不仅在1937年巴黎国际博览会上展现了芬兰现代设计的水平,还成为世界众多博物馆的珍藏品,并在1988年获得国际桌上用品奖。其设计趣味来自随意而有机的波浪曲线轮廓,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对称玻璃器皿的设计标准。人们猜测波浪曲线轮廓象征着芬兰星罗棋布的湖泊。这是天才的设计大师阿尔托除了建筑之外,为玻璃器皿制造业留下的经典杰作。从年龄上看阿尔托花瓶已经是"古董",但从设计上看,他至今仍然很超前,很现代。
九 大胆创新勇于突破: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
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于1937年9月14日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Genoa)一个建筑商世家,1964年,皮亚诺从米兰科技大学获得建筑学学位,开始了他永久性的建筑师职业生涯。他先是受雇于费城的路易斯·康工作室、伦敦的马考斯基工作室,其后在热那亚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那里,他开始了一系列试验性的设计:炼油厂、展览馆的陈列厅、多功能医院等等。尽管皮亚诺深受多位建筑大师作品的影响,但自出道之日起,他就特立独行,决不墨守成规、拾人牙慧,并且始终偏爱开放式设计与自然光的效果。
1971年,一个工程商建议皮亚诺与罗杰斯合作参加巴黎的蓬皮杜中心国际竞赛,他们最终赢得了这个竞赛。活泼靓丽、五彩缤纷的通道,加上晶莹透明、蜿蜒曲折的电梯,使得蓬皮杜中心成了巴黎公认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自蓬皮杜项目之后,皮亚诺以他层层叠叠的建筑图纸营造了世界性的声誉,日本、德国、意大利和法国都有他大胆的商业性和公共建设项目,他设计的博物馆更是让人望尘莫及。
因为休斯顿menil博物馆和瑞士巴塞尔附近的贝耶勒基金会博物馆,人们对皮亚诺的赞誉之声不绝于耳。他用关西机场美妙绝伦的候机楼装点日本大阪湾的一座人工岛。他还在新喀里多尼亚的努美阿建造了一所高耸入云的木棚状文化中心。在那里,通过煞费苦心地了解当地的习俗、信仰与审美情趣,他赢得了对西方殖民控制戒心重重的土著长老们的支持。
皮亚诺注重建筑艺术、技术以及建筑周围环境的结合。他的建筑思想严谨而抒情,在对传统的继承和改造方面,大胆创新勇于突破。皮亚诺用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实现了先辈大师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同样深远的理想—人、建筑和环境完美的和谐,并以热诚的态度关注着建筑的可居住性与可持续发展性。皮亚诺的作品范围惊人,从博物馆、教堂到酒店、写字楼、住宅、影剧院、音乐厅及空港和大桥。在他的作品中,广泛地体现着各种技术、材料和各种思维的碰撞,这些活跃的散点式的思维是一个真正具有洞察力的大师和他所率领的团队奉献给全人类的礼物。
皮亚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建筑作品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与其他建筑师一望即知的建筑模式不同,皮亚诺作品的识别标志是它们没有识别标志。皮亚诺本人对于那些排斥教条和主义的年轻建筑师们来讲是一个榜样和激励,他的作品没有浮夸的表情,透露出稀有而温暖的人文精神,执着地关心着天空、大地和人的内心,在现在这种一味张扬个性、标榜自我的大潮流下显得冷静而清醒。
十 "高技派"的代表人物: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
诺曼·福斯特,当今国际上最杰出的建筑大师之一,被誉为“高技派”的代表人物,第21届普利策建筑大奖得主。诺曼.福斯特特别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存在,而不是互相抵触,强调要从过去的文化形态中吸取教训,提倡那些适合人类生活形态需要的建筑。
他认为建筑应该给人一种强调的感觉,一种戏剧性的效果,给人带来宁静。
他于1935年在曼彻斯特出生,1961年自曼彻斯特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毕业后,获得耶鲁大学亨利奖学金而就读于Jonathan
Edwards学院,取得建筑学硕士学位。1967年福斯特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至今其工程遍及全球,并获得190余项评奖,赢得50个国内及国际设计竞赛。诺曼·福斯特因其建筑方面的杰出成就,于1983年获得皇家金质奖章,1990年被册封为骑士,1997年被女皇列入杰出人士名册,1999年获终身贵族荣誉,并成为泰晤士河岸的领主.

一个优秀的建筑师都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基本知识啊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建筑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21世纪来临之际,建筑教育将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建筑教育应如何更加深入、全面、健康地发展,以适应未来建筑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应成为建筑教育同行们关注的一个问题。早在1996年UIA巴塞罗那大会提出的《建筑教育》就明确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并指出它是与整个建筑学学科发展紧密相关的。特别是在20世纪末最后一次国际建协北京会议上通过的《北京》又指出:“未来建筑事业的开拓、创造以及建筑学术的发展寄望于建筑教育的发展与新一代建筑师的成长……”
最近十余年,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接触到这方面的问题,思考这方面的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以供讨论,共同进一步探索21世纪我国建筑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 发展:数量和质量的问题
现代建筑学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比欧洲晚了一个多世纪。对世界建筑教育影响很大的法国国立巴黎高等艺术学院于1819年就设有绘画、雕刻和建筑等专业;美国1846年和1847年波士顿大学和哈佛大学先后创办建筑系;1865年麻省理工学院创办建筑系。我国直到1927年才由原中央大学(即现在的东南大学)创办了第一个建筑系,从那时起半个多世纪中,才只有十几所大学设有建筑系。但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学专业的发展像雨后春笋一样,除西藏等少数几省以外,其他各省、自治区都创办了建筑学专业。到目前为止,在建设部人事教育司备案的设有建筑学专业的高等学校就有74所,实际上有80余所(不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民办学校),有的城市甚至有五六所学校同时设有建筑学专业。这个数量对我国12亿多人口的国家来说也不算多,因为美国有建筑学专业的大学80年代末就有108所,就连我国的省最近几年也发展很快,1999年我在访问时了解到有20余所学校开设了建筑学专业。建筑学教育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大规模的建设事业使建筑学成为热门专业。但是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从目前办学物质条件和师资力量来看,困难还不少。有的新院校建筑系的图书馆资料及藏书量还没有某些建筑师私人藏书多;教师力量更是不足,有的只有3~5人,有的甚至没有一个建筑学科班出身的教师。尽管如此,也居然创办了建筑学专业,并培养出了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这种情况当然为数不多,但是也提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建筑学专业设置应有哪些基本条件,以确保基本的教育质量,以免误人子弟。为此,在建设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建立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制度,并于1992年开始了评估工作;1996年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曾组织多次讨论,制定了《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设置基本条件》及《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五年制培养方案(试行)》两个文件。但是,有条件申请评估和通过评估的学校还是为数不多。到目前为止,通过评估的学校只有19所,不到1/4,这说明我国建筑院系数量虽大,但水准高的还不多。因此,我国建筑教育的发展应该由数量的发展转向质量的提高。在现阶段建筑学专业不宜再多发展,中央和地方主管部门应该参照专业设置的基本条件的要求严格审批新办的建筑学专业;已经创办的但与基本条件相差甚远的学校应该采取一定措施,尽早达到办学的基本条件;基本符合专业办学条件的学校应花大力气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争取早日通过评估;已经通过评估的学校也应在提高教育质量上更上一层楼;通过评估的学校应力争引导我国的建筑教育走向世界。
二 培养目标:单一化与多元化的问题
在《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五年制培养方案(试行)》中,明确了我们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获得建筑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建筑专业教育,对学生进行建筑师基本训练,使其毕业后成为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这是全国统一的要求。这里提的是“成为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并没有明确地提“成为建筑师”。显然,这是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不一定都到设计院最后成为建筑师,有的会到其他行业中去发展,经过实际的锻炼,也可能成对国家有贡献的其他专业人才。因此,在培养目标上不宜太单一化,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因为人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都有他自身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和才能,学校的教育应该真正“因材施 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自身的特长,创造条件引导他们更好地发展;应该提倡学生能从“一个门进来,多个门出去”。实际上,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途径已经多元化了。毕业生到设计院从事设计工作的人数比率已开始下降,“改行”的已逐渐增多。实行“宽口径”人才的培养已是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坚实基础知识,拓宽专业知识面,特别要重视和加强人格素质的培养,使其能够适应竞争社会中变化的需要。美国建筑教育评估委员会(NAAB)对毕业生的要求是“在专业上成为有能力,会评价的思想家。在一个时刻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把握复杂的职业生涯。”可以看出,欧美及一些发达国家更加重视“能力”,重视“思想”的要求。这是一个人在竞争社会中能求生存求发展的实实在在的“基本功”。长期以来,我们培养的要求说白了就是会做设计、画得好的设计者。这是我们的优点,也是我们的弱点。因为它会将我们的学生引导到过于狭窄的人生发展道路——单一化的发展道路。对于本科大学生来讲过于狭窄不利于他们在市场经济的竞争社会中开拓其事业。
三 教学模式:统一性与多样性
我们制定建筑学专业设置的基本条件和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标准,是为了从宏观上把握建筑教育质量,但这并不意味着全国就要求一种办学模式。从目前各校情况来看,统一性还是相当明显,而多样性却很不足。表现在教学计划的趋同、课程设置的雷同、教学方法的一致,甚至建筑设计课的题目类型、内容及做法都是大同小异……这一方面是长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造成的,另一方面也由于新办建筑院校较多,从无到有,向“老大哥”取经学来的,即是“克隆产品”。重要的是,加大改革力度,探索办学特色。目前这种意识还较淡薄,做起来还比较难。但是,建筑教育的多样性、建筑院校的丰富多彩是我国建筑教育和建筑专业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客观要求。在多样化的条件下,创造各校自己的特色应是各校在新世纪中探索的一个方向。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理、气候、人文、社会、历史背景不一,各有特点,为建筑教育的地域性特征提供了有利条件。对于办学特色在我国的建筑教育评估文件中是有要求的,在自评报告中就要求申请评估的学校阐明“办学思想、目标与特色”;在评估专家组赴校评估视察期间也都重视考察学校的办学特色;每一次参加我国评估视察的美国、英国或的观察员也都对学校办学特色非常关注。只有各校有了自己的特色,我国建筑教育才可能走向多样化。建筑院校的多样化最终将促进我国建筑教育水平的提高,成为中华民族新的文化财富。
四 办学:开放与封闭问题
我国建筑教育在20世纪50年代末曾经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革命的推动下,建筑系的师生一度曾走向社会,与设计院密切合作,毕业设计也走向“真刀真枪”,可以说这是一次学校与社会的结合。在今天建筑教育发展新形势下,更要提倡开门办学,使学校与社会结合,既可以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也为社会、为企业单位参与办学创造条件。此外,在专业教学工作中也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让有经验的建筑师参与教学活动。这一点在国外是非常重视的。除了聘请建筑师作为兼职教师外,还经常请建筑师进行讲学活动,参加建筑设计的评图工作。在英国建筑教育评估中,还建立了校外考试官制度,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督察。我国对通过评估的学校也开始实行“督察员”制度。除此之外,开放式教育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为师生创造开放性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学生提供更为开放的生活、学习的各种形式和方法。在建筑教育中应鼓励、提倡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探索多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挥其自身赋有的创造能力。可以说开放式教育将是21世纪建筑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因此,我们应该尽快从封闭式教学中走出来。
五 知识结构:理工与人文结合问题
建筑学科是一个古老的综合性学科,但是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日益专业化,也使得建筑学走向狭窄。新世纪建筑学的发展在观念上是广义的,而实际上,我认为是走向更加广泛,更加综合,更加实际的贴近人的生活。不仅是“走向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的结合”,而且是走向更广泛的、多学科交叉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的建筑学方向发展。因此未来建筑师不只是和传统的土建工程中各专业人员打交道,也不仅仅是和建筑工程类工程师、规划师打交道,而且要跨出建筑类各专业的范围,与更多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专家合作,向他们学习并把他们的专长融合于建筑。
建筑学的特点就是工科中的文科,文科中的工科。理工与人文的结合应是建筑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今天,无论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还是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求出发,建筑教育坚持理工与人文的结合都显得尤为重要。建筑教育要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为核心,而创造性思维正是建筑学科人文精神之核心。建筑设计涉及的不仅是技术,还大量涉及与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的关系。因此应把技术与人文的结合作为21世纪建筑学发展的一条极为重要原则,要把人文精神渗透到建筑教育的全过程中去。要扩大学生视野,建立开放的科技和人文结合的知识体系。处在综合大学的建筑系要充分利用其人文学科的优势,跨出传统建筑学的天地;在工科院校的建筑系更要创造条件,或走出学校,寻找与人文学科结合的途径。我国有五千多年文化,加上现代的创新精神,可以在21世纪创造出现代建筑的新辉煌,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建筑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我们原有的知识体系,要重新审议,该增加的要增加,该减少的要减少。对照美国建筑教育的知识体系,特别是1998年美国NAAB制定的评估执行标准中就特别提出环境保护问题,要求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理解环境保护原理方面的信息”,并能“正确地将原则用于方案的能力”;建筑师学会制定的评估标准也有“环境保护”的知识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生态学基本原理和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中应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责任”。这对我们来讲,也是必须的。
此外,理工科之间也需要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走向综合。因此,在建立新的知识体系中,要加强建筑学科的科学性与技术性。我国的建筑学教育长期以来重艺术轻技术,改革开放后与国外的交往中,我们已明显地看出这方面的差距。每次参加我们建筑教育评估的外国观察员都给我们提出这方面的意见。至今,我们仍然没有多大的改变,甚至仍徘徊在法国巴黎艺术学院学院派的阴影之下,花大量时间进行美术训练。实际上欧洲的建筑教育比较早地就开始注意加强工程技术与艺术的密切结合。罗马大学于1919年设立的建筑学院,在教学中就推崇技术与艺术并重;德国的建筑教育起步较晚,但早在1890年,柏林艺术科学技术学院就把建筑专业划归工程技术院校;1919年成立的包豪斯建筑学校,就把艺术素养的陶冶与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融为一体,并要求学生从事工场劳动;当今,美国、日本在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甚至没有把美术课作为核心的必修课。
六 体制:教学、科研与生产三者的关系
建筑教学、科学研究与设计实践三者是构成一个学校建筑学科整体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建筑学科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建筑院校建立设计院是我国建筑教育发展中形成的一个重要特色,为建筑教学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创造了成功的经验,受到国外同行的赞赏。因此,新老院校都争办起设计院,为师生联系生产实际提供了实习基地;有不少学校也建立了研究所,特别是在一些重点研究型的大学。因此可以说,成立设计院、研究所是建筑教育与建筑学科发展的客观需要。这是我国建筑教育界的共识。问题在于如何处理好校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三者关系如何将必然影响到建筑学科建设的发展和学科水平的提高。毫无疑问,在这三者中教学应是学科的主体。一个学科犹如一棵大树,教学就是这棵大树的主干,生产和科研是这棵主干上生长的两根大支干。任何时候都应确保主干能获得充分的阳光、水分和生长空间。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反之,如果叶茂,根不深,那是暂时的,迟早这棵树是要枯萎的。
处理好这三方面关系的关键是校内的体制和校外的行业管理问题,两者又以校内体制问题最为重要。因为行业管理任何校内体制都是应该遵照执行的,也都是能够进行管理的。
从我国目前各校现状来看,有几种模式,各有千秋。有的是三足鼎立,教学(建筑系)、科研(研究所)和生产(设计院)三者各自自成体系;有的是“三位一体”,由三者共同组建建筑学院;而有的学校则是三块牌子,一套班子。对于这个问题各校可根据各自的情况努力解决好。由于各校情况不一,很难用统一模式,也不宜用统一模式。但不管采用何种体制都应以有利于三者优势互补,合作协调,共同促进学科发展为宗旨,而不是相反。
七 人才素质: 智力与能力问题
为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建筑教育工作者需要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智力、能力和人格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而且还要重视非智力因素(如情操、理想、道德、交往能力、合作精神、组织能力等)能力的培养。就智力教育而言,也需重新更全面地理解。知识能力有三种,一是接受知识的能力;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三是应用、发展与创新知识的能力。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后两种能力的培养。仅仅具备第一种能力往往会高分低能,在应试教育下可能是名“好学生”,但他们若只会被动地接受老师的传教,可能成为“死读书者”。只有更为全面重视三种智力教育与培养,才可能培养出有创新才能的人才。除了智力以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中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照美国的建筑教育,他们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相当重视的。在美国NAAB1998年制定的国家建筑学评估文件中就要求“毕业生有能力把握智力的、空间的、技术的及人际交往的技巧”,要“领悟建筑师所扮演的角色和社会责任”;并且规定毕业生必须在以下方面展示出自己的知识、理解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1)口头表达与写作能力包括在专业课程中,能够有效地用口头和书面表达出一个建筑方案的能力。
(2)绘图技巧能够使用恰当的表现手段,包括计算机技术,以便在各阶段的组织和设计过程中能够及时探求内在的形式要求。
(3)研究技能用资料搜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来理解项目和设计过程的各个方面的能力。
(4)批判思考的能力对一个建筑、建筑综合体或者城市的空间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
(5)基本的设计技能应用基本的、内在的、空间的、结构的原理于建筑的室内外空间及建筑的要素与成分组织的观念化与发展的能力。
(6)合作技能辨别与假定各种角色而使个人才能得到高度发展,在作为一个设计小组的成员工作或者其他场合下与其他同学保持合作关系的能力。
由此可知,智力能力的开发和非智力能力的培养在美国建筑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其目的是使学生能适应“更宽的职业的需求”。
建筑师学会制定的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制度文件中确定了三个教育目标,其中第二个目标就明确提出“人格的全面发展”:它要求学生“虚心坦诚,灵活变通,富有创意,善于适应,勇于探索,能与人共事并参与集体工作”。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八 教学体系: 设计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关系
建筑设计课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应是这门课教学工作追求的目标,是设计课教学之灵魂。长期以来,由于设计教学中受学院 派影响深远,单纯强调手头技巧的基本功训练,而忽视了“脑”子的思维训练,即观察、思考、分析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学生们缺乏形象化的思维、图示分析交流,虽然重复训练花的时间很多,但是在创造性能力培养上仍是我们建筑设计教学一个普遍的公认的弱点。
此外,建筑设计课缺乏整体的系统性,各年级的课程设计各校基本上都是沿用建筑类型的训练方法,设计要求和作业时间也基本相同,仿佛只是教学生做应用题,而缺少基本创造性思维和建筑设计基本规律性的教学。因此,应该突出设计课创造性能力的训练,并把它作为教学计划设置的一条红线,贯穿于一至五年级设计教学的全过程。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应该加强相关课程与建筑设计课的综合教学环节,以使学生有能力把握智力的、空间的、技术的技巧,理解建筑历史的、社会文化和环境的文脉,以提高综合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即能选择并综合结构系统、环境系统、生命安全系统、建筑发展系统和建筑服务系统以及建筑规范系统,能把这些因素应用到建筑设计中的能力。这种综合应用能力在我国各建筑院校教学中都表现得相当薄弱,在历次评估中外国观察员也都给我们提出这方面的问题。学生设计图中,结构问题、构造问题、物理环境控制等问题不少,原因就在于这些课程都自成体系,课程内容为主干课服务的思想不明确;同时建筑设计课也缺少相应的综合教学环节。因此,加强两者的综合需从两方面着手,即首先相关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应根据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密切结合建筑设计选择、编辑教学内容,同时建筑设计课应系统地组织、安排一些与其他课结合的教学环节。当然,最根本的还在于提高设计教师自身的将工程技术与设计结合的水平,把综合落实到每个设计教师的身上。
九 教学方法: 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问题
建筑技艺的传授同其他技艺传授一样,主要靠师徒相承,口传心授。这种师带徒的学院式的教学方法在建筑设计教学中一直沿用至今,导致思维单一、封闭,甚至约束着学生个性的发展,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近些年,一些学校的学生“闭门造车”,关在宿舍里做设计,不愿让教师改图,这一现象说明什么呢?它反映了学生不满意在设计课学习中的被动、客体地位,不得已地采取这种回避的,冒着违反学习纪律的风险去争取学习中自身的主体地位。因此,要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可以看出,建筑学中的自我教育将成为未来教学的一项主要原则和方法。为此,学校和教师的责任重在为学生创造和组织颇具创造性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启发和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才能。建筑设计师带徒的教学方法也要改革,要改变填鸭式教学,多采用开放式、多样化、启发式和讲座式教学方法。长期以来,各校关注的师生比例问题,由于一对一师徒式的教法,很难扩大比例,而改变教法以后就有可能改变目前的状况,进而提高办学效率。
十 教师队伍:单一化和复合化问题
教师是办好一个专业的决定性要素。目前,师资队伍的新老交替已基本完成或正在过渡之中。中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为确保各校建筑教育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从师资队伍的整体状况讲,我感到很多方面都表现出相当单一化的倾向。具体表现在:①教师智力的单一化,教学工作分工过细,教师适应面窄,教构造的不教设计,教设计的不教构造;②教师来源的单向化,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并且大部分又都是本校自留;③教师岗位的专职化,所有教师都是定编的,兼职教师很少,有些兼职教授也只是用其名,并未承担实际教学任务。
我认为师资队伍这些单一化的倾向不利于教学力量的高效利用,不利于学科的交叉与结合,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师资队伍的单向化,必然造成近亲繁殖,不利于学术思想和人才的交流与发展。我国部分学校80%以上的教师是本校毕业的,这种现象国外少见。因为美国规定毕业生不得直接留在本校工作,而必须是先出去工作若干年以后,再根据需要聘请进来。近来,这种近亲繁殖的人才录用不仅未加改变,反而在人才竞争中有加剧的趋势。各校都极力把好学生留下来,以防人才外流。本科生保送本校读研究生的也越来越多,有的大学大部分是本校保送的,对外招收比例很小,这种自我封闭的是不可取的。我主张“五湖四海”,而非“清一色”。
教师岗位的专职化是我国教育的特色。那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学之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建制也有必要加以改革。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实行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并举,并逐步减少专职教师队伍,扩大兼职教师队伍;应该说现在条件已初步成熟,人事制度改革允许科技人员兼职;交通运输的高速化,缩短了距离和时间;教师的工资也有望提高,这一点很重要,即教育投资要增加,不要要求教师创收,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及科学研究,真正解除教师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让其专心致力于教学与研究。像国外一样,可以采取教师坐班制使其成为真正的专职者。实际上,现在大部分教师精力不集中,教学工作实际上是项“兼职”工作。
采取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并举以后,可以提高专职教师和学生的师生比率,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率。国外的兼职教师甚至超过专职教师数,这一点不可能一下办到,但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兼职教师可以是别校的教授,也可以是社会上的建筑师、工程师。他们参加教学工作有利于学术交流和扩大学校与社会的交往,当然也有助于解决教师数量问题。
以上谈及的建筑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十个关系,是个人的一些想法,仅供讨论,不妥之处,希望指正。□

INTP型人格学建筑,会不会觉得到处都没有逻辑

不会的 不会的

和黄金荣发生情感纠葛的露兰春,后来怎么样了

1922年,24岁露兰春嫁给54岁黄金荣,婚后1年,她卷走家产和情人私奔。黄金荣对着前妻号啕大哭:“我错了,你回来吧!”至于露兰春,早被杜月笙悄悄藏了起来。露兰春是京剧老生演员,出生于1898年,原籍山东。她出身穷苦,8岁时父亲就病故了,母亲带着她四处流浪,靠卖唱为生。后来,母亲改嫁,继父介绍她去学京剧,她这才有了机缘学习京剧,并且有了“露兰春”的艺名。露兰春很痴迷唱戏,有了学习的机会,便非常刻苦,很快就把唱、念、做、打的功夫学得明明白白。14岁这年,她开始在天津登台表演,尤其擅长唱做繁重的老生戏,比如《文昭关》《战蒲关》等等。随着唱戏年岁的增加,渐渐地,露兰春闯出了一点名气,并在20岁时一炮而红。一般来说,能在天津红起来的名角,都有几把刷子。只可惜,1918年,社会还处在旧时代,唱戏是下九流的职业,就算小有名气,在乱世之中,也难保生活安稳。23岁这年,露兰春受邀前往上海演出。她唱文戏音色嘹亮,功架沉稳,很快在上海闯出了一片天地。恰好此时,黄金荣在筹办“共舞台”,而露兰春的继父勉强能算得上他的徒弟。就这样,在继父的前桥搭线下,露兰春第一次见到了传闻中的黄金荣。第一次见面,露兰春称呼黄金荣为“公公”,此时的她,怎么也想不到,这个比自己大30岁的男人,有朝一日,会成为自己的丈夫。作为上海第一大亨,黄金荣此时春风得意。他赚足了钱,地位也举足轻重,连未来叱咤风云的杜月笙,如今也要尊称他一句“老头子”,行晚辈礼。只是,他心中暗藏一个多年的遗憾,那便是:家有悍妇林桂生,多年来,无论多么春风得意,他都没有办法拈花惹草。黄金荣的妻子林桂生是个狠角色,可以说,若是没有她,就没有今日的黄金荣。因此,出于对妻子的敬佩,黄金荣也不敢乱来。但这一年,情况有些不一样了。黄金荣飘了。看着青春正好的露兰春,黄金荣眼睛一亮,当场拍板,花重金签下她当台柱子。旧时代捧名角,和现在演艺公司造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先大量砸钱,把噱头整起来,然后花大价钱包装一下,让小报记者写写画面新闻,增加讨论度等等。有人捧,成名的概率就非常高。露兰春也乐意对着黄金荣曲意逢迎。当然了,这个阶段,黄金荣并没有从她身上占到什么实质性便宜。因为恰好要筹办戏院,所有的金钱支出走的都是公账,林桂生也没察觉到丈夫的异常。露兰春本身实力不差,如今又有黄金荣花重金力捧,很快就在上海滩蹿红了。但人红是非多,很快,露兰春就害得黄金荣差点丢了小命。事情是这样的。1922年,露兰春正在戏院准备演出,却收到了一位陌生公子的礼物。礼物打开,里面是一枚钻戒,来人对露兰春说,这是他们家公子的一点心意,想要邀请露兰春唱完戏后,一起吃饭,共度良宵。露兰春抬眼,看着不起眼的年轻人,轻蔑地笑了。黄金荣在她身上砸了那么多真金白银,都没占到便宜,如今一枚钻戒,就想要和她共度良宵?当然,从小就和三教九流打交道的露兰春,也没有把话说得很难听,她只是婉拒了礼物,然后正常登台表演。但她没想到,这位陌生公子居然因此恼羞成怒,只要她一开口,他就在台下喝倒彩。露兰春气坏了,但她不动声色,因为她看到,台下还坐着黄金荣。戏院,是黄金荣的戏院。露兰春,在黄金荣心中基本等于自己的女人。这位陌生公子,黄金荣定睛一看,眼生,想必是谁家不懂行规的毛头小子。当场,他拍桌一怒,身边的保镖一拥而上,按着年轻公子就是一顿猛锤。但黄金荣没想到,这位陌生公子,还真是他惹不起的人。没过几天,黄金荣就在自家戏院,被人用枪顶住脑袋,接着,几个彪形大汉走过来,对着他就一顿嘴巴,打得他眼冒金星,耳朵嗡嗡直响。然后,他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连拖带拽拖出了戏院,而一出戏院,黄金荣就慌了,外面所有的路口都有人拿枪把守。直到此时,黄金荣才知道,前几日自己暴捶的陌生公子,居然是浙江督军卢永祥的独子卢筱嘉。他和的儿子孙科、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袁世凯的儿子袁克文并称“四公子”。这么说吧,和这群军阀的儿子们相比,别说黄金荣了,就是杜月笙也得称一声“爷爷”。此前,卢筱嘉在报纸上看到露兰春铺天盖地的广告,便想着一亲芳泽,以便衣的身份去看看戏,结果被拒绝,很是生气。如果没有黄金荣,卢筱嘉最多喝喝倒彩,让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女人吃点小亏,就算了。但黄金荣一插手,这味道就变了。从小到大,卢筱嘉都没怕过谁,如今还被一个地痞流氓给欺负了?不把场子找回来,他面子往哪里搁?于是乎,他连夜给老爹打了,在老爹的授意下,找了淞沪护军使何丰林借了兵,直接找黄金荣寻仇去了,不仅给他一顿好锤,还把他丢进了监狱里。等杜月笙出了大血,好不容易把黄金荣从监狱里捞出来时,后者已经从肥头大耳的模样,瘦成了皮包骨。除了杜月笙,在营救黄金荣的过程中,他的妻子林桂生也做了不少工作,包括变卖一般的家产来打点关系。然而,出狱后的黄金荣,却一门心思要娶24岁露兰春为妻。说实话,黄金荣的妻子林桂生,对丈夫是真的掏心掏肺。她是不可多得的贤妻,最重要的是,她旺夫。当年,黄金荣和她在一起,还只是个小小的警察头头,而在林桂生的指点下,他成了上海滩的一大传奇人物,没有拜过任何“老头子”,却成了一代枭雄。连杜月笙都要靠拜入他的门下,才能崛起。而没有林桂生的黄金荣,并没有多少能耐。这么说吧,杜月笙的能力其实远超黄金荣,但碍于形势,他必须拜入黄金荣的门下,而当年提携杜月笙的人,并不是黄金荣,而是林桂生。是林桂生慧眼识金,把杜月笙给提携起来。而黄金荣被抓后,是林桂生执掌大局,而杜月笙前后奔走,最后把黄金荣给捞了出来。按理说,经此一役,正常人或许就幡然醒悟,搂着老婆孩子热炕头了,但黄金荣却觉得,自己为了露兰春,丢了这么大的脸,若不把她娶回来,就会成为上海滩的笑话。就这样,他闹着非要和林桂生离婚,谁劝也不听。杜月笙多次劝黄金荣要冷静,还跟他说露兰春并不是什么好女人,但这些话,黄金荣统统听不进去。他疯了一般要娶露兰春,完全不顾林桂生当年的提携之恩。最后,林桂生也失望了,她对杜月笙说:“我什么也不要,当年闯荡上海滩,我给他拿了5万块,如今让他把5万块还我,我们两清。”5万块,在当时算很多的钱,但从黄金荣的资产来看,这钱完全不值一提。听到这个要求,黄金荣愣了,但下一秒,他沉浸在林桂生同意离婚的喜悦中,完全没有想过,妻子这是要和他恩断义绝。就这样,林桂生离开了黄金荣,而54岁的黄金荣,热热闹闹娶了比自己小30岁的露兰春。他满心欢喜想要开始新的生活,殊不知,他的悲惨命运才刚刚开始。嫁给黄金荣后,24岁的露兰春就当起了贵妇人。她没有再登台唱戏,每天享受生活,挥霍金钱,吃饭、打牌、应酬。而黄金荣没有了林桂生的帮助,逐渐在事业上走上了下坡路。因为杜月笙救了他的命,回来后,黄金荣就把当年杜月笙拜自己当老头子的贺礼还给了他,意思是此后两人以兄弟相称。而杜月笙的势头渐大,逐渐有了顶替黄金荣的味道。事业上坎坷就算了,黄金荣的情场生活,也非常失意。当上阔太太的露兰春,不仅没有了当年的取意奉承,还和牌友薛恒处上了关系。薛恒是上海颜料大王薛宝润的二公子,也算是一表人才的富二代,最重要的是,他非常年轻,和露兰春几乎是同龄人。就这样,露兰春瞒着黄金荣,悄悄给他戴上了绿帽子。趁着黄金荣外出的功夫,露兰春还悄悄转移了家里的财产,然后跟着薛恒私奔了。黄金荣大跌颜面,发誓要给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女人一点教训。岂料,在离家时,露兰春还带走了一个保险箱,里面装着的都是黄金荣违法犯罪的证据。她表示,若是黄金荣敢逼她,她就敢跟他鱼死网破。而此时,黄金荣抓了薛恒,把他打了个半死。见事情要闹大,杜月笙站了出来,从中,最后,黄金荣含气签了离婚协议,放了薛恒,而露兰春则带着情人,溜到了租界。后来,黄金荣还想要找露兰春的麻烦,不过杜月笙小心翼翼把露兰春的痕迹抹去,也算是避免了一桩祸事。1936年,露兰春因病去世,享年38岁。作为离婚的代价,她后半生再也没能登上挚爱的戏台,没有办法展示自己的唱腔。不过,在杜月笙的庇护下,她也算过了一段时间的平静日子。而黄金荣呢?他后悔不迭,几次去寻找林桂生,想要和她重修旧好,但林桂生一次都没有见他。后来,为了避免黄金荣的叨扰,林桂生甚至隐姓埋名,离群索居。知道林桂生再也不会回头的黄金荣,在家里种了上千颗桂花树,只是,他再也等不到那个,一心一意为他谋划的妻子。以上就是露兰春的最终结局,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命运馈赠的礼物,若是你不懂得珍惜,那么必然会付出千百倍的代价。晚年的黄金荣,想必十分悔恨,自己为了一时之气,居然亲手摧毁了曾经那么幸福的家庭。而露兰春是否会后悔,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呢?欢迎留言。

历史上都有哪些知名才女

还没有人回答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20-2025 www.zxian.cn All Right Reser 忠县软件园皖ICP备2023013640号-13 免责申明

声明: 本站所有手机app软件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网站地图